有关儒家思想方面的故事

最好能联系到现在!!急用!!!!
故事啊~~~~~~

在网络伦理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有一些合理的思想值得借鉴。儒家伦理仁爱贵和思想对于网络伦理规范的制订,儒家慎独自律道德修养方法对于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儒家德智双修的教育模式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预防都有积极意义,儒家伦理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思想源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人类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它的善用或恶用取决于人类的伦理自觉。因而,网络发展的伦理问题,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课题。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而不能强求从一种单一地域性文化出发。儒家伦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它对于网络伦理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一、儒家伦理思想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思想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贵和为思想方法构筑而成的。制订网络伦理规范应体现仁爱、贵和的思想。
儒家认为“仁”的主旨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仁”作为人我关系的准则,它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从积极的方面立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当从自己的欲望、追求、喜好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消极方面立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事情,我都应当自觉的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孔子认为自身是协调人际关系矛盾的要点所在,克己是仁者爱人的端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无比自由的空间,但是人们不能为所欲为,要多替别人着想。按照儒家的仁爱思想,人们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的工作 ,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儒家认为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必须以礼为准绳。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克己即约束自己,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欲念,复礼就是使自己回到礼的轨道上来。礼的实质是谦敬恭让,先人后己。人我之间遇到矛盾和冲突,不应怨天尤人,而应反省自己,不应观人之行而行,应留善改过,引人为戒。网络中的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享用者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警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贵和是儒家伦理的思想方法,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和”的意思是要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作用,求同存异。贵和思想应该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基本原则,网络技术的应用应遵循和谐发展??圠?敲搠汤?????的原则,网络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民族、社团、个人之间利益重整,互相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入他国民众,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屏障作用已经消失。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入网者最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 ,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应用只有坚持和谐发展、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和为贵的精神来化解新的冲突和矛盾,才能实现新的平衡和新的秩序。
二、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为解决网络伦理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儒家伦理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条件。儒家认为人们遵守伦理规范是一种内在的需要,道德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某些道德原则,获取利益,而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道德实践像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具有内在价值。君子常常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和快乐,物质生活的窘迫,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西方最早开始了网络伦理的研究,制订了网络伦理规范。但是无论网络伦理规范多么周全和完备,如果缺乏个人内在的心理动力,不可能成为健全有效的伦理规范。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只有人们从内心里产生遵守伦理规范的动力,才会遵守网络伦理的要求。儒家伦理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个性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独处活动,做坏事不会被发现的时候,仍然能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就会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由于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处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应该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网络技术应用中,大多是无人监督、独处活动的环境,做坏事很少能被发现。人在使用网络技术时坚持慎独自律,网络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与传统伦理相比较,网络伦理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伦理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网络世界里,由于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表现为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手段,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儒家德智双修的教育模式可以预防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的德育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德智双修的文化教育模式,帮助人们辨识和矫正现代社会中过于强势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偏向和单纯知识论的教育偏颇。①从而,从根本上预防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儒家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提倡知识、技艺、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培养。这种教育观念是基于“大学”的教育理想,最终却是依据儒家关于人和人性的自我完善之道的根本信念而创立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在于造就一种既有完善美德的内在“修养”、又具有外在才能的“圣人”、“君子”、“贤人”,即所谓的“内圣外王”,这种设计具有综合性特征。这条路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内在修养完成,才能外在事业辉煌。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儒家的道德圣贤人格理想与现代社会需要和崇尚的知识技术专业化人才观念是有所抵触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儒家的教育观念过时了。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单纯的知识技术论人才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知识霸权,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造成了整个现代教育理念、体制和机能的人文缺失。唯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导致人的“单面”化,只知道如何去做,而不知道该不该做。造成人成了科学技术的奴隶,不考虑对他人社会的影响为所欲为。网络不道德现象的出现和这种教育思想不无关系。掌握高科技的网民将制造电脑病毒视为自己技术高超的表现,电脑黑客到处乱闯,病毒层出不穷,不断升级,严重的影响了网络世界的安全。有的网民整日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防止符号世界的异化,从根本上预防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融合在一??圠?敲搠汤?????起,才能使青少年拥有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网络世界中,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xinyu1.htm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对道家应简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 只要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甲 老子故事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蓬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6
在网络伦理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有一些合理的思想值得借鉴。儒家伦理仁爱贵和思想对于网络伦理规范的制订,儒家慎独自律道德修养方法对于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儒家德智双修的教育模式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预防都有积极意义,儒家伦理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思想源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人类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它的善用或恶用取决于人类的伦理自觉。因而,网络发展的伦理问题,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课题。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而不能强求从一种单一地域性文化出发。儒家伦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它对于网络伦理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一、儒家伦理思想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思想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贵和为思想方法构筑而成的。制订网络伦理规范应体现仁爱、贵和的思想。
儒家认为“仁”的主旨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仁”作为人我关系的准则,它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从积极的方面立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当从自己的欲望、追求、喜好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消极方面立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事情,我都应当自觉的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孔子认为自身是协调人际关系矛盾的要点所在,克己是仁者爱人的端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无比自由的空间,但是人们不能为所欲为,要多替别人着想。按照儒家的仁爱思想,人们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的工作 ,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儒家认为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必须以礼为准绳。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克己即约束自己,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欲念,复礼就是使自己回到礼的轨道上来。礼的实质是谦敬恭让,先人后己。人我之间遇到矛盾和冲突,不应怨天尤人,而应反省自己,不应观人之行而行,应留善改过,引人为戒。网络中的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享用者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警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贵和是儒家伦理的思想方法,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和”的意思是要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作用,求同存异。贵和思想应该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基本原则,网络技术的应用应遵循和谐发展??圠?敲搠汤?????的原则,网络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民族、社团、个人之间利益重整,互相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入他国民众,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屏障作用已经消失。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入网者最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 ,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应用只有坚持和谐发展、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和为贵的精神来化解新的冲突和矛盾,才能实现新的平衡和新的秩序。
二、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为解决网络伦理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儒家伦理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条件。儒家认为人们遵守伦理规范是一种内在的需要,道德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某些道德原则,获取利益,而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道德实践像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具有内在价值。君子常常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和快乐,物质生活的窘迫,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西方最早开始了网络伦理的研究,制订了网络伦理规范。但是无论网络伦理规范多么周全和完备,如果缺乏个人内在的心理动力,不可能成为健全有效的伦理规范。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只有人们从内心里产生遵守伦理规范的动力,才会遵守网络伦理的要求。儒家伦理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个性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独处活动,做坏事不会被发现的时候,仍然能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就会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由于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处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应该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网络技术应用中,大多是无人监督、独处活动的环境,做坏事很少能被发现。人在使用网络技术时坚持慎独自律,网络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与传统伦理相比较,网络伦理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伦理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网络世界里,由于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表现为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手段,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儒家德智双修的教育模式可以预防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的德育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德智双修的文化教育模式,帮助人们辨识和矫正现代社会中过于强势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偏向和单纯知识论的教育偏颇。①从而,从根本上预防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儒家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提倡知识、技艺、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培养。这种教育观念是基于“大学”的教育理想,最终却是依据儒家关于人和人性的自我完善之道的根本信念而创立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在于造就一种既有完善美德的内在“修养”、又具有外在才能的“圣人”、“君子”、“贤人”,即所谓的“内圣外王”,这种设计具有综合性特征。这条路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内在修养完成,才能外在事业辉煌。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儒家的道德圣贤人格理想与现代社会需要和崇尚的知识技术专业化人才观念是有所抵触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儒家的教育观念过时了。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单纯的知识技术论人才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知识霸权,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造成了整个现代教育理念、体制和机能的人文缺失。唯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导致人的“单面”化,只知道如何去做,而不知道该不该做。造成人成了科学技术的奴隶,不考虑对他人社会的影响为所欲为。网络不道德现象的出现和这种教育思想不无关系。掌握高科技的网民将制造电脑病毒视为自己技术高超的表现,电脑黑客到处乱闯,病毒层出不穷,不断升级,严重的影响了网络世界的安全。有的网民整日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防止符号世界的异化,从根本上预防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融合在一??圠?敲搠汤?????起,才能使青少年拥有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网络世界中,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第2个回答  2006-12-08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人类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它的善用或恶用取决于人类的伦理自觉。因而,网络发展的伦理问题,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课题。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而不能强求从一种单一地域性文化出发。儒家伦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它对于网络伦理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一、儒家伦理思想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思想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贵和为思想方法构筑而成的。制订网络伦理规范应体现仁爱、贵和的思想。
儒家认为“仁”的主旨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仁”作为人我关系的准则,它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从积极的方面立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当从自己的欲望、追求、喜好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消极方面立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事情,我都应当自觉的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孔子认为自身是协调人际关系矛盾的要点所在,克己是仁者爱人的端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无比自由的空间,但是人们不能为所欲为,要多替别人着想。按照儒家的仁爱思想,人们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的工作 ,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儒家认为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必须以礼为准绳。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克己即约束自己,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欲念,复礼就是使自己回到礼的轨道上来。礼的实质是谦敬恭让,先人后己。人我之间遇到矛盾和冲突,不应怨天尤人,而应反省自己,不应观人之行而行,应留善改过,引人为戒。网络中的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享用者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警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贵和是儒家伦理的思想方法,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和”的意思是要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作用,求同存异。贵和思想应该是制订网络伦理规范的基本原则,网络技术的应用应遵循和谐发展??圠?敲搠汤?????的原则,网络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民族、社团、个人之间利益重整,互相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入他国民众,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屏障作用已经消失。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入网者最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 ,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应用只有坚持和谐发展、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和为贵的精神来化解新的冲突和矛盾,才能实现新的平衡和新的秩序。
二、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为解决网络伦理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儒家伦理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条件。儒家认为人们遵守伦理规范是一种内在的需要,道德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某些道德原则,获取利益,而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道德实践像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具有内在价值。君子常常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和快乐,物质生活的窘迫,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西方最早开始了网络伦理的研究,制订了网络伦理规范。但是无论网络伦理规范多么周全和完备,如果缺乏个人内在的心理动力,不可能成为健全有效的伦理规范。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只有人们从内心里产生遵守伦理规范的动力,才会遵守网络伦理的要求。儒家伦理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个性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独处活动,做坏事不会被发现的时候,仍然能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就会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由于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处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应该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网络技术应用中,大多是无人监督、独处活动的环境,做坏事很少能被发现。人在使用网络技术时坚持慎独自律,网络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与传统伦理相比较,网络伦理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伦理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网络世界里,由于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表现为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手段,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3个回答  2006-12-08
我推荐你看一下《世说新语》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xinyu1.htm
里面都是有关儒家的思想的各类故事。
--------------------------------------------------------------------
儒家的思想相结合的故事,如果你想找的话,我们的古籍里面基本都会有这方面的内容。古人还是很重视实例教学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