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减轻地震灾害对策

如题所述

我国的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是一个多灾难性地震的国家。全国有32.5%的国土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区,Ⅵ度及Ⅵ度以上的地区面积达到60%,70%的1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域内。

(一)我国地震的测抗、防、救、援、建、(重建)等概况

1.地震的测与报

我国地震预报分长、中、短、临4个时间尺度。现已完成了我国第三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区、市和县4级地震监测站网。地震科学研究内容,应是加强地震成因、地震孕育过程及其过程中各种前兆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地震减灾的研究,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对策的研究等。

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国际国内地震学术界认为目前还不能有效地预报地震,但是,人们正在运用一切新的科技手段试图监测地震的发生,力求尽早发现并预报地震。如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利用卫星直接预报地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二是使用地震电磁卫星来监测某地电磁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前者的理论依据是地震前由于震区岩层大面积受力,使震中周围的岩层产生裂隙,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甲烷等气体能够从裂隙中大量逸出,同时,地表地磁场的异常变化轰击这些气体,从而释放出热量,产生热红外异常。其局限性在于当天空有云层干扰时卫星就无法监测到热红外异常。第二种方法已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发展的主流。经大多数地震研究证实,在大地震发生前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均发生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而且这些电磁波异常最终会反映大气的电离层中,因此,使用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可以为准确预报地震提供参考。

因此,建立包括监测电磁、重力、热红外辐射等多种不同类型卫星组成监测系统,将能逐步满足地震预报的需要。

2.地震的抗与防

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了抗震防震机构,形成了一套抗震防震工作管理体制,制定了一系列抗震防震的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地震工程中各领域的科研与对外科技合作。编制了各类抗震设计规范、抗震鉴定标准和中国第三代烈度区划图。位于地震区的基本建设工程都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作为竣工验收的标准之一。基本烈度为Ⅵ度区的重要工程按Ⅶ度标准进行设防,解决了上海、武汉、青岛等一批重要城市、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抗震设防问题。

主要对策是:①对新建工程进行抗震设防。②对现有工程设施进行抗震加固。③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一般认为建筑物抗震能力从强到弱依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木结构、砖混结构、片石墙、砖木结构、干打垒、泥墙、大板结构等。④指导农村提高建筑抗震能力。⑤大力加强抗震防灾科学技术的研究。⑥加强抗震防灾的人才培训工作。⑦开展抗震防灾的宣传教育。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⑨建立网络式管理体制。

3.地震的救、援与建(重建家园)

救灾工作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的原则。

社会地震救灾,是指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行为,以及地震保险对灾害损失的理赔。地震保险不直接减轻灾害损失,而是通过理赔补偿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灾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尽快恢复生产提供帮助。

(二)政府和社会地震减灾

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行政机构分国家级、省(区)级、地(市)县级3个层次。

1.国家级机构

统一管理全国地震减灾工作,管理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程地震和震害预测及地震对策等减灾工作。

2.省(区)级机构

省(区)级地震局(办)、建设局、卫计委和民政局分别是当地的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和地震对策、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抢险救灾和救济等的管理部门。

3.地(市)县级机构

联系上级地震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桥梁与纽带,业务上接受上级地震部门的指导。

(三)地震减灾中的宣传教育

掌握地震知识对防震避灾十分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证明,有一定防震知识的人能在地震来临时及时避震,幸免于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了全民地震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科普频道、宣传橱窗、中小学课堂教育及课外活动等形式向群众传播地震原因、震前防灾、震中自救及抢险救灾等相关知识。各地地震减灾宣传教育仍需继续加强,多震地区还要进行必要的避灾演习。

(四)地震自救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支柱的核心是“学会生存”,在灾前和灾中学会生存能有效地避灾,保存生命。

1.平时注意学习防灾知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在印度尼西亚海滩上度假的一个12岁英国小女孩因能识别海啸前兆而拯救了近200人的生命。

2.家庭防震

平时准备淡水、应急食物、手电、急救药箱、灭火器等,并学会使用方法。事先了解安全避难处:床下桌下、墙角、厨房、卫生间、贮物间等小开间,安排好逃生路线。小区最好半年举行一次避难演习。在家遇地震时,关火关电,远离有玻璃的地方,尽快弯腰找庇护地方,如桌下并抓紧一条桌腿。在公共场所遇地震时,迅速躺到椅、桌、舞台等下面,不进电梯,不立即打电话。

3.户外防震

户外遇地震时,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胡同、高压线、高架路和管道、桥梁、山坡陡崖、岸坡等,尽快到空旷地面躺下。不要进入地下与坑道,不要返回建筑物。坐车途中遇到地震时要尽快在安全地方停车并待在车内;下车前先观察周围环境,避开电线、塌陷、裂缝、破损的建筑物等。地震时要尽快离开海边滩地跑向高地,预防海啸。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s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s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4.灾后自救

地震时被埋,精神不要崩溃,保持正常呼吸,等待救援。注意保存体力,不要大呼小叫和乱挣扎。当听到有人时,要设法发出求救信号。注意收集食物、水、药品和利器。获救后尽快离开险境,离开倒塌建筑物、排污口、海滩等。要随时随地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主动配合卫生防疫人员工作,尽快离开灾区疫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