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壮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古老的文化,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风俗,可是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呢?这点有很多的因素造成,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一、民族间的婚姻造成他们用汉人姓氏:

壮族是中国人数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民族跟我们的汉族关系十分的融洽,而且在多年的历史中,壮族和汉族之间处于一个杂交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民族会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民族的人就开始有一些部分使用汉人的姓氏,甚至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汉民族的人,这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壮族和汉人通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三千年以前!

二、文化认同让他们用汉人姓氏:

中原文化创造了汉民族,随着中国版图越来越扩大,很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和汉族融合起来。这些民族也建立了很多的王朝,他们建立的王朝基本上都被儒家文化所影响。甚至这些王朝规定自己的民族,要采取汉人的姓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些民族认同了我们的汉文化,同时汉人也逐渐的和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因此壮族人会选择汉族姓氏。

三、工作和生活用汉人姓氏方便:

中国的人口分布中,汉族人占到了90%。所以各个城市生活和工作,一般都会使用汉姓。壮族的同胞们,为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比较方便,自然会采取比较方便的姓氏,汉族的姓氏当然是他们的首选,这样平时工作和生活会减少一些麻烦名字问题!

第2个回答  2020-09-18

汉人不断地进入西南地区与壮族交流和通婚加上清末的官员在壮族地区有了家庭,逐渐的他们就有了汉族的姓氏

壮族旧称“僮族”他们的人口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里最多的,接近1700万。宋代第一次出现“僮人”的称呼,从元明开始,壮族被称为“僮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翻译为“僮族”。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在征求壮族人民的同意下,国务院的正式批准将”僮族“改为“壮族”,成立了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主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高度汉的汉裔民族。秦朝建立后,占领该地区的南越国王赵佗积极聚集了当地的壮族部队,并开辟了当地的壮族势力开启了壮族汉化的大门。

从那以后,汉族一直向西南延伸,将壮族和汉族的整合加速了,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根据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但是,由于壮族在历史上从未形成自己的政权系统,因此壮文也难以统一,并且渗透率也不高。此外,与汉族的紧密联系使壮族成为西南地区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而壮文和壮语则在进一步下降

壮族最初没有姓氏,朝廷中的地方官员开始使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领土,并在汉字的影响下开发了汉族城堡,到清末平原地区的大多数壮族人与汉人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已经没有区别,并且壮族人基本上掌握了汉字,包括姓氏。在清末期,韦,覃,陆,陆,罗,蓝,雷,农,廖,莫,庞,梁,李是壮族的主要大姓。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壮族人口已接近1700万,其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在历史上壮族被称之为:“乌浒”、“俚”、“僚”或“俚僚”,而壮族的则自称为:“布壮”、“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等。

在宋代首次出现了“撞人”这个称谓。而到了元明以后,壮族被侮译为“獞人”,在建国之后更名为“僮族”。后来在1965年10月12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在征得壮族人民同意的前提下,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汉化的民族。早在秦朝建立初年,占地该地的南越王赵佗就积极拉拢当地壮族势力,开启了壮族汉化的历程。

此后虽然汉人不断地进入西南地区,加快了壮族和汉族的融合。虽然壮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并且在唐代时就依照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可是由于壮族在历史从来没有形成过自己的政权,所以壮文也一直难以统一,普及率并不高。加之壮汉之间接触频繁,使壮族成为西南地区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壮文和壮语的就更加衰微了。

壮族原本是没有姓氏的,后来受朝廷册封的土官们开始以自己的领地为姓氏,后来受到汉字的影响,渐渐演变为汉族姓氏。到清代了,大部分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壮族人已经与汉人无异了,不管是文化上还是语言上,壮族人都基本上完成了汉化,包括姓氏。清末,大多数壮族人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其中:黄、韦、覃、陆、罗、蓝、雷、农、廖、莫、庞、梁、李,是主要的几个壮族大姓。

在近现代历史上壮族出现了许多名人,如清代的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春煊父子,他俩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壮族人。除此以外,天平天国运动中的西王萧朝贵和北王韦昌辉,以及北伐名将求王林凤祥也都是壮族人。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也有大量的壮族同胞投身其中,他们在军中被称为“老广西”,是天平军中信仰最坚定,意志最顽强,战斗力最恐怖的部队。

这些壮族同胞在最后的天京包围战中宁死不降,在湘军破城之时,守城的壮族士兵由于断粮已经饿的拿不动刀了,但仍然依旧坚持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竟无一人投降!到了现代壮族也是名家辈出,比如著名体操运动员、企业家李宁先生,前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黄新友都是壮族同胞。

第4个回答  2020-09-18

壮族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都是较为模糊的,或者说组成壮族的人口来源过于多元化。

壮族这个名称始于1965年。此前都是叫僮族。



在民国政府时期,广西的桂系军阀政权从来没有将壮族视作民族,当时普遍流行的是“五族共和”(满、汉、蒙、回、藏)与“中华民族宗族论”的观念,对于广西地方的土人,政府主要以僮人、苗人和瑶人等分类称呼之。

其中,僮人,也可以说成是僮族,正是建国以后壮族的前身。此外,古代文献的“撞人”、“獞”、 “僮”、“仲”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群人。

但是,僮人的聚集地却过于分散。据《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

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生活的僮人,其特殊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文化特质。

等到1952年费孝通在广西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时,发现当地僮人群体中存在着多元的民族认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同于苗、瑶人,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说壮语的汉人”。

将这些人口统一识别为壮族(原用族名是僮族),必然会出现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成员,姓氏为汉族姓氏不足为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