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青少年时期有什么过人之处?

如题所述

左宗棠,字季高,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东乡左家塅人,少时家境不济,是个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左斐中,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也是个秀才。父子都教几名学生,收入很有限。左家当时有地几十亩,每年可收入四十八石租谷,自家也耕种一点土地,属于“半耕半读”的家庭。后来左宗棠在兰州时曾以此为誉,在自己门上贴有“耕读第”字样。左宗棠的幼年时代,由于家境变迁,生活已很拮据。有时遇上荒年,田亩歉收,竟至用糠菜充饥。左宗棠出生后,母亲因乳水不足,经常用米嚼成汁来喂他,仍然吃不饱,只是哭,把肚脐眼哭得突了出来。

左宗棠从小聪慧过人,十五岁赴童子试,第二年赴府试,得第二名。可就在这期间,父母双双病故,欠下一大笔债,无法偿还。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二十周岁,无依无靠。原先他父亲替他订下一门亲事,岳父家在湘潭,比较富有,左宗棠就入赘周家,其妻周诒端,善诗文,人也贤惠。先此一年,即道光十一年(1831年),左宗棠到长沙城南书院,从山长贺熙龄为师。贺熙龄是长沙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学政等职,属经世致用学派。贺熙龄有个长兄贺长龄,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家中有许多藏书,左宗棠经常去借读,有机会和贺长龄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贺长龄便答应家中所有藏书,都任他借阅,但还书时,总要问其所得,左宗棠对答如流,并能“互相考订”。左宗棠很快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曾经潜心阅读了贺长龄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这是一部嘉庆以前名臣、学者讨论国计民生的论文。在这之前,他还读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有这些,都促使左宗棠经世思想的迅速形成。

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应本省乡试,没有考上,主考官徐法绩在落选的名单中,又选了六个成绩稍好的,左宗棠应选其中,中试第十八名举人。

在封建社会,中了举人,便可以进京参加会试,如能考取进士,便可由朝廷派官任职。在妻子周诒端和族人的帮助下,凑足到北京的路资,但一揭榜之后,却名落孙山。之后,左宗棠又先后两次进京应考,都落第而归。会试的失败,使左宗棠失去通过考试跻身仕宦阶层的信心,而在“经世致用”上继续探索。他费了很大力气从事地图绘制的研究,发现以往地图绘制多不准确,注解也牵强附会,他想重新绘制地图以求纠正过去的错误。在妻子周诒端的帮助下,他动手绘制地图,做地图解释。又摘抄各省通志和西域图志,把山川、关塞、驿道、城池分门别类,汇成几十大本。他对新疆地理尤感兴趣,曾认真研究过新疆的地理形势。

左宗棠尽管当时处境艰难,但对国家大事却十分关心,在一副对联中他这样写道: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副对联,表明他的豪情壮志。他拼命读书,研究兵事、农书,甚至栽茶、种桑也在他研究范围之内。知识的广泛涉猎,越发使他希望有一天能为国家效力。

在嘉道年间,知名的封疆大吏要算陶澍和林则徐。陶澍在两江总督任内,有一次回到湖南安化老家,途经醴陵。当时左宗棠正在绿山书院讲学,知县为陶澍建馆舍,就请左宗棠替他写了几副门联,其中一副写道: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上联的“印心石”,是陶澍家中的一块奇石,清仁宗皇帝知道陶澍家中有此宝,就为他写了“印心石屋”匾额。陶澍看了十分高兴,便邀见左宗棠。两人见面后纵谈国家大事,语言契合,陶澍特地多留左宗棠住了一天,称他是“奇才”。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赴考落第之后,曾特地绕道南京去见陶澍,并在他那里住了几天。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故,遗孤陶桄刚刚九岁,贺熙龄是陶澍的亲戚,又是左宗棠的老师,就介绍左宗棠去当陶桄的教师,并帮他照料家务。就这样,左宗棠在陶家住了八年,饱读了陶家的藏书及陶澍的奏疏,体察了清代官场和政治的得失,这对左宗棠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左宗棠勤于钻研,所学又多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经常纵论古今兵家得失。

贺熙龄很看重他,说他“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并亲自作了一首诗赞扬他:

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左宗棠从年轻时代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逼近的时刻,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对如何打败英国侵略者十分关心,曾经写成《料敌》《定策》《器械》诸文,对如何打败侵略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林则徐任云贵总督之时,曾请左宗棠做他的幕僚,但左宗棠不忍心离开陶澍的儿子,没有应邀前往。后来,林则徐辞官回籍路过长沙,特地约他到湘江船上畅叙通宵。左宗棠很崇拜林则徐,林则徐也十分器重左宗棠。1850年,林则徐去世时,左宗棠写信给林则徐的儿子表示哀悼,其中特地谈到那次在湘江舟上和林则徐畅叙的情况。并写了一副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这副挽联,对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做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暴露了左宗棠主张镇压农民战争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他后来成为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和打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