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儿童是否有糖尿病?

如题所述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患上糖尿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其患病风险更大。所以,家长要懂得一些判断儿童糖尿病的症状与检查诊断知识。那么,怎样判断儿童是否患有糖尿病呢!

一、根据糖尿病症状表现判断:

1、儿童糖尿病有两大明显症状:一是三多一少;一是酮症酸中毒。

(1)、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急骤,突然表现明显多尿、多饮,多餐、体重下降。简称为“三多一少”。学龄儿童每天饮水量和尿量可达3~4升或更多,常常夜间口渴饮水。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遗尿、消瘦要引起家长注意。由于遗尿症在幼儿年龄阶段相当普遍,因此很可能被家长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小儿遗尿症专科门诊对尿床的患儿必作尿液常规检查,为的就是筛除隐藏在遗尿症“中的幼儿糖尿病。

(2)、儿童糖尿病约半数的孩子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40%的患儿初诊时即有酮症酸中毒存在,年龄较小的发生率更高,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全身关节痛,重者精神萎糜,烦燥,体重锐减,有明显脱水及酸中毒现象,皮肤粘膜干燥,眼窝下陷,呼吸深长,呼气带有烂苹果酮体气味,面色发绀,四肢冷,脉细弱,血压下降,嗜睡甚至昏迷。”三多一少“症状反而被忽略。如不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患儿会有生命危险。

2、有些患儿糖尿病症状不明显:

有部分儿童临床无明显糖尿病症状,尿糖也呈阴性,但去查糖耐量试验阳性,一旦在以后生长发育过程有诱因发生可发展为急性糖尿病,还有一部分小儿无糖尿病症状,尿糖阴性,葡萄糖耐量试验也阴性,但激素糖耐量试验异常,称为慢性糖尿病,些孩子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二、根据新生儿糖尿病检查诊断:

(一)、血

1、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以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为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空腹血糖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值>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不作为临床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手段。

2、血浆C肽测定

C肽测定可反映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不受外来胰岛素注射影响。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儿童1型糖尿病时C肽值明显低下。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是代表血糖的真糖部分,可反映近2个月血糖平均浓度,是判断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客观指标,与糖尿病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正常人HBAlc<6%,HBAlc维持在6%~7%,糖尿病并发症不发生或已发生但不进展,HBAlc>8%,糖尿病并发症显着增加。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要求糖尿病的HBAlc控制在<7%,>8%应需采取措施。

(二)、尿

1、糖尿

重症病例治前经常有糖尿,但早期轻症仅见于餐后或有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不少久病者由于肾糖阈升高,虽有高血糖而无糖尿。尿糖可自微量至10g%以上,一般在0.5%~5g%左右,偶可达15g%以上,每日失糖可自微量至数百克。

2、蛋白尿

一般无并发症病者阴性或偶有白蛋白尿,低于29mg/d或20μg/min,白蛋白尿排泄率在30mg~300mg/d,时称微量白蛋白尿,表明患者已有早期糖尿病肾病,白蛋白尿排泄率>300mg/d时,称临床或大量白蛋白尿,常规尿检可出现蛋白尿,此时病变已非早期,随病变发展尿蛋白量较多,可达0.5g%(约相当于4+),每日丢失蛋白质在3g以上(正常人<30mg/d),常引起严重低蛋白血症和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心力衰竭者亦常有少量蛋白尿,有时于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伴循环衰竭者或休克失水严重影响肾循环时亦可出现蛋白尿。

3、酮尿

见于重症或饮食失调伴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因感染、高热等进食很少(饥饿性酮症)。

4、管型尿

往往与大量蛋白尿同时发现,多见于弥漫型肾小球硬化症,大都属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

5、镜下血尿及其他

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乳头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乳头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三)、儿童糖尿病的诊断:

根据患儿出现明显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值≥11.1mmol/L,或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家族糖尿病史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应与糖尿、脱水酸中毒、昏迷等鉴别。

以上介绍的内容就是儿童糖尿病的相关症状与检查诊断方法的,希望能帮助家长及早判断儿童是否患有糖尿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5
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