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及近外围成矿远景与勘查建议

如题所述

一、石碌矿区成矿远景分析

1)根据以石碌矿区构造变形与成矿关系分析、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示踪以及成矿时代为基础所建立的成矿作用演化模式,并结合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物质富集规律的研究,可以推断,矿区北一矿体顺向斜轴部向东的延伸区,即被晚前寒武纪以来的地层所覆盖的地区,其深部有隐伏的石碌群存在,因而是铁、钴、铜矿产的找矿远景区,尤其受一组NWW—SEE或近EW和NW—SE向X形共轭剪张节 理所控制的透镜体叠加部位(即石灰岭-三棱山-鸡心岭-花梨山地区)可形成厚大的富矿体(图9-11)。

图9-11 石碌矿区北一矿体东部矿体分布预想图

2)结合物探综合成果(图9-6)、矿区赋矿围岩-二透岩空间分布(图4-29、图4-30),以及矿区构造变形与区域性近东西向昌江-琼海断裂演化关系的分析,将矿区及近外围进一步划分成四个找矿预测区(图9-12):即保秀-正美预测区、北一-石灰岭-三棱山-鸡心岭-花梨山预测区、南六-枫树下-枫树顶-鸡心坳-朝阳预测区和外围预测区。

3)进一步结合矿区北侧昌江-琼海断裂在地槽阶段的裂谷活动有自西向东发展的特点,而该时期的富铁中酸性火山熔浆易于沿有利的构造(即昌江-琼海断裂带两侧的NW向和NE向次级构造)或岩性界面自西向东喷溢、并同熔混合含铁的(不纯)灰岩和/或白云质岩产生岩浆矽卡岩和矿胚(详见第六至第八章 ),据此认为,矿区北一矿体东面的石灰岭-三棱山-鸡心岭-花梨山区段(即图9-12中Ⅱ区)和其西面的石碌岭-七差地区(即图9-12中Ⅳ1区)尤应是富铁矿体的找矿重点靶区,石碌铁矿今后的找矿重点还是应立足于矿区范围内的深部(F6与F32断层之间及两侧)及近外围的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并开拓现有矿体(如南六-枫树下、保秀—正美一带)的深部找矿工作。

图9-12 石碌矿区及近外围二透岩及预测区分布图

二、石碌矿区及近外围勘查建议

根据本次研究成果,并结合石碌矿区物探成果,以及矿区和邻区遥感地质解译结果(见图9-1),现提出石碌矿区及近外围如下勘查建议:

(一)铁矿、铜钴矿勘查

本区的已知铁矿(化)点仅见于蓟县-青白口系石碌群中,其露头在区内也仅见于昌江县石碌地区。因此对其的评估也将围绕石碌铁矿区展开。

(1)石碌铁矿以东地区(石灰顶—三棱山—鸡心岭—花梨山一带)

本区的线环形构造较为发育,线性构造主要为NE向、NW向和EW向,NE向和NW向断裂很可能延伸到北部的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内,利于成矿元素的运移富集。虽然在本区尤其是中心部位未见大面积的铁矿化,但铁矿化主要分布在石碌群第五层露头边界附近。

(2)石碌铁矿以南地区(枫树下—枫树顶—鸡心坳—朝阳区一带)

本区线性构造主要为NE向和NW向,延伸入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的线性构造仅一条、即NE向。NE,NW两组断层的交点附近,环形构造内的位置为较好的勘探点。

(3)石碌铁矿以西地区(石碌岭以西七差至金牛岭—昂累岭地区)

本区线性构造主要为EW向、NE向,NW向、NE向断层延伸入北部的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综合环形构造及蚀变设重点勘探点一个。

(4)石碌铁矿以北地区(保秀—正美—红头山一带)

石碌矿区紧挨北部的印支—燕山早期期花岗岩,本区设勘探点一个。

以上所列勘探点在图9-1中均已以绿色“”符号标示出。但根据二透岩的空间分布,石碌矿区找矿工作还是应以矿区范围为重点,即图9-12中的(Ⅰ)、(Ⅱ)和(Ⅲ)3个预测区,而图中的(Ⅳ1)外围预测区(即石碌岭以西七差地区)可能有一定前景。

(二)金矿勘探

区内金矿点主要见于矿区西南部长城系和矿区东部二叠系峨查组—鹅顶组。分布于长城系内的金矿点明显沿NE向断层分布,位于NE,NW向断层的交点附近,且大都沿环形构造的边缘分布,因此所列的重点勘探区域图9-1中已用蓝线标出。

分布于二叠系峨查组—鹅顶组内的金矿点位于NE、EW两组线性构造的交点附近,结合本地区的蚀变异常,列出5个重点勘探点,在图9-1中以绿色“”号标示出。

以往曾认为石碌矿区应具有找金的前景,但未发现有金矿化存在的确切证据。本次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及电子背散射(BSE)成像,在北一矿富矿体一个矿石标本内(BY099)就发现有呈浑圆状的金颗粒,其直径约为100μm的自然金(见表5-3及图9-13a)。结合石碌铁矿床成矿作用演化模式,说明石碌矿区应具有找金的潜力。

(三)铅锌矿勘探

区内铅锌矿可能与燕山期岩浆岩关系较为密切,位于岩浆岩与其他岩性地层交界地区,且位于两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的交点附近,图9-1中已以绿色“”号标示出。

在石碌矿区已发现的铅锌矿化有三处:一处是在北一矿体60m标高采面东段(图9-13b,c),该处铅锌矿化规模小,产于一NW—SE向脆-韧性断层带内,呈细脉状,与黄铁矿和/或黄铁矿细脉呈互层状产出;第二处是南六矿体(图4-5b),距SE面红房山NW300°约150m处,主要发生于白云质灰岩内,厚约10m,呈浸染状;第三处发现于正美露天采场+217m标高采面(图9-13d和图4-6b),呈脉状产于强蚀变二透岩中。此外,在有些钻孔(如ZK1001)铁矿层上部也有铅锌矿化脉揭露。

建议在以上区域着手工作时重点考虑铁矿化蚀变强烈的区域,优先在图中已标注的位置进行勘探工作。并应重视矿区Au,Pb,Zn,Ni等金属矿产,查清其矿化类型、深边的分布、赋矿部位,为矿山后备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图9-13 石碌矿区金矿化及铅锌矿化微观和宏观照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