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没有阻止你复仇,他只是让你认识复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佛陀在经典中很少有阻止受到伤害的人复仇的言论,相反,在佛经中倒有很多复仇的故事,佛陀只是凭借着这些故事告诉你,复仇的前因和复仇的后果,让你看清楚复仇的本质,以及以复仇之因导致未来的业报之果。   

    【六度集经】“法施太子本生”中,就记载了一个经过长时间隐忍最终复仇的故事,复仇故事的主角,便是过去世尚未成佛的释迦牟尼自己:

    在很多世以前,释迦牟尼佛为一个大国的太子,名字叫做法施。法施太子行事规矩,爱人亲物,为国王所喜欢,也受人民的爱戴。国王当时有个爱妃,生性淫荡嗜权。见到唇红齿白面目姣好的太子后,就想与太子通奸。于是她便寻找机会,正好有一天赶上太子独处,便欲强行亲热。太子奋力挣脱,恰巧这个时候,宰相从旁边路过,正在逃跑的太子不小心碰掉了宰相的帽子。

    这个宰相原本是秃顶,平时用帽子遮住,这次在大庭广众下被太子碰掉,露出了秃头,非常不悦,再加上淫妃在一旁嘲笑,更是愤怒。

    得罪了王妃和宰相的太子,自然没有好果子吃。王妃不断告诉国王太子欲非礼自己,宰相也在旁边不断帮腔。尽管国王并不相信,但是出于无奈,也是为了保护太子,便命令太子到一个边境小城去做管理。

    太子到了这个边境小城一年,便将小城治理的城泰民安,风调雨顺,深受臣民的爱戴。但是淫妃与宰相却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密谋偷取了国王的印章,以国王的口吻写了道命令,说:我当初让你到边境,是不忍心你死在我面前。如今你看到这封书信,就将双眼挖出,让送信人带回,以示惩罚。

    太子见信误以为真,与诸大臣宴乐三天,找人来挖自己的眼睛。全城的人民都不忍将太子的眼睛挖去,只有一个卖草的童子,愿意并将太子的双眼挖出,交付使者。

    太子的双眼被送到淫妃那里,被她挂在自己的床头,天天咒骂:这就是不顺从我的后果。

    失掉了双眼的太子,只好出城流浪,弹琴卖唱为生。一天,卖唱的太子来到一座城市,弹奏了一首表达流浪人艰辛的歌。这首歌被这个国家国王的女儿听到,她立刻听出是她昔日订婚的未婚夫法施太子在歌唱。于是就告诉国王,与法施太子完婚,一边照顾他,一边陪他流浪。

    法施太子在妻子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自己国家的王城,他的弹唱高雅脱俗,很快名声大振。国王知道后,便差人将他带进宫来为国王演奏。国王听到法施太子的音乐,正是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于是,淫妃与宰相的奸情暴露,被处以极其残忍的刑法:将二人用荆棘鞭挞,然后将胶灌入伤口,以蒿煎烤,使得皮肤肌肉纷纷炸裂。最后将二人活埋。

    法施太子大仇得报。

    佛家从来没有否定过复仇,佛陀只是告诉人们,世上有因果规律。杀害一个生命,最终必然招致被杀害的果报,因此你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果报,如果你愿意为此承担果报,那么你就应该去复仇。

    甚至于,当一个学佛者透彻的了解因果报应的规律,了达宿世因缘,还会主动给予曾经被自己伤害的众生复仇的机会。

    汉代高僧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王子,出家后,游历各方,在汉代时来到中国,并译出多部上座部经典。

    安世高前世便是一位高僧,一日,他对自己的同修说,我要去一次广州,因为在广州我曾经伤害过一个人,这一世他要找我偿命。于是,他只身来到广州,在街头正好遇到一个少年。奇怪的是少年一见到安世高,虽然未曾谋面过,但是不由得一阵忿怒从心而起,拔刀欲砍。安世高对周围人说:我前世曾与此人有怨缘,失手将其打死。这一世我当被他杀,请大家不要惊慌,也请官府不要难为他。说完,安世高将头一伸,少年手起刀落将其杀死。死后的安世高投胎至安息国王家中(今伊朗一带),后经千山万水再次来到中国,又到了广州,找到已经年老的这位曾经杀死他的人,对他说了前因后果。并说,我还欠了人家一条命,需要你帮我做个见证。于是,安世高带着他北上会稽,在街头被一个参与斗殴的人误伤打死。

    宿业有报,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因果规律的人,唯求速报。因为业报你躲是躲不掉的,越早报越能早日解脱。如果业报之后不起嗔恨,其因果循环自断,最终修成正果。像安世高这样的大成就者都无法逃避因果的规律,何况众生。因此,关于报仇这个事情,在佛教中并不是被禁止了,而是希望你认清这个规律之后,再决定你是否要报仇。

    但是,尽释前嫌也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其条件就是作恶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必须做出真正的忏悔,否则复仇的故事仍旧不能结束。

    【阿毗昙毗婆沙论】记载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忽然转身办事,婴儿便被狼叼走了。于是妇女向众人求救,邻人百般搜寻终于抓到这只狼。其中有成就者就问这匹狼:你为什么要抓这个女人的儿子?狼说:我俩宿世有冤仇,她五百世中常吃我的儿子,我五百世来常杀她的儿子。于是,成就者便想替他们解怨。狼表示同意,说:如果这个女人能够舍弃前怨,诚心忏悔,我便也舍弃前怨。那妇女听到后,立刻说:我已经舍弃了,请别杀我的孩子。这匹狼听罢,便知道这女人心中并没有真的忏悔,而只是为了眼前避祸不得不这么说。于是,它依旧咬死了孩子,夺路而去。

    在印度文化中,复仇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印度史诗【摩罗衍那】、【摩诃婆罗多】都传述的是复仇之歌。其中【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篇】还被单译成【博伽梵歌】广为流传,以大黑天神(毗湿奴)的口,讲解复仇的正义性和战争的正义性。

    近几天,关于陕西汉中张某,为母报仇手刃父子三人的事件传的沸沸扬扬。随手从浩瀚的佛经中撷取了几段小故事,无非是想说明:

    如果张某能够清晰的了解因果的道理,或者

    如果当年惨案发生后,加害一方没有真正的忏悔,或者

    如果张某能够通过复仇将自己从这一段仇恨中解脱出来,或者

    如果张某不在意复仇之后自己所应受的果报,或者

    如果在现行社会法制环境下,加害者不能得到与他加害行为相称的惩罚

    那么,复仇去吧!佛法不制!

    因为这是顺应因果的,所以也是正当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