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乒乓梦碎东京,30年来国际针对我国乒乓球都改了哪些规则?

如题所述

为了限制国乒这么多年来一家独大,国际乒联推行了许多的变革。让其他协会的选手不时地减少与中国队的差距,让乒乓球这项运动从“一家玩”到“大家玩”,增加其欣赏性,让其他协会也有争金夺银的时机。下面也就小编本人晓得的一些变革,来举一些事例:

第一项变革,遮挡发球改为无遮挡发球,刘国梁发球“魔力”消逝。

无遮挡发球这项变革,对刘国梁影响是最大的。对普通业余选手而言,一些发球特别好的高手,即使是当着你的面,一点遮挡没有发过来,你都很难判别他的旋转。就是相同的动作,由于摩擦球的部位不同,发球的旋转也有是很大差异的。更何况,像刘国梁这种专业球员中发球的顶级高手,原本他的发球长短、旋转和落点就是千变万化,再加上他在改规则之前,允许用身体来遮挡本人的发球,那根本上就是发一个吃一个。

或者由于旋转判别不清,直接冒高,被刘国梁的正板正胶直接拍死。无遮挡发球规则推行之后,刘国梁发球的旋转被对手容易看清,他发球的“魔力”简直是消逝,凭仗发球上带来的优势全然不见。特别是后来的有机胶水改为无机胶水,球的速度又降落了30%。这样刘国梁发球的能力出不来,近台快攻的速度又降落,也招致了他不得不过早退役。当然,刘国梁在改换40mm大球时,速度优势更是荡然无存。

第二项变革,21分制改为11分制,国乒选手被外国人爆冷可能性增大。

赛制的变革对国乒选手影响也是宏大的,21分制打的是实力球,11份制打的是“偶尔球”。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像邓亚萍说的那样,之前21分每个人是有5个发球权的,在这5个发球中我前2个球怎样发、发到哪个落点?后3个球发完,我要采取什么抢攻战术,这都是提早设计好的。邓亚萍可以统治乒坛2个奥运周期,不单单是她强悍的实力,还有她“算球”的才能超越常人,她是用战术套路来打你的。

但是,改成11分制之后,每个人只要2个发球权就要交流发球,你“算球”的空间就相对少了。其次,一局球打11分必然性是十分大的。也还像邓亚萍在讲解伊藤的竞赛时,说得那样:“伊藤发球变化多,一局里偷你几个,再搏杀几个,你还没跟上她的节拍,这局就被她搏掉了。”可是打21分的话,根本上打到中局阶段,也就是十几分左右的时分,你不但会顺应伊藤发球的变化、搏杀的套路,顺应之后在中下半局你就完整能够发挥出你的对峙球实力。

为什么陈梦打伊藤总是上来0:2、0:3落后?就是由于一局球11分太短了,陈梦还没完整热身找到本人的对峙觉得,这局就打完了。另外,像国际乒联推行的T2联赛决赛局“金球制”,最后一局不是相隔2分才决出胜负,是一球定胜。即便你程度再比对方高,你敢保证打一分球能赢对手吗?所以说,这个11分制把必然性无限加大了,让外国选手更有可能搏杀掉你。

第三项变革,40+塑料球更突出速度和力气,防卫型打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的40+塑料球是比之前的赛璐璐球更重、更大,这样的球最大的变化就是旋转削弱。为什么之前38mm的小球,球员都是采取搓、劈长等手腕来过度,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在台内直接反手拧起来。就是由于原来的球旋转太强了,靠伎俩的力气是很难拧起来的。旋转削弱之后,反而是速度、力气成了主导要素,像丁宁、朱雨玲这种靠增加旋转打对峙的,根本上就被伊藤暴拍到无还手之力。

40+塑料大球,也让乒坛进入了女子如孙颖莎、王曼昱,男子如樊振东、梁靖昆这种“硬碰硬”暴力对轰的形式。40+球时期,像日本的伊藤、张本,包括台湾的林昀儒都是把近台的速度发挥到了极致,近台的快撕、弹击等速度一板比一板快,争取前三板搏杀掉你。而欧洲人奥恰洛夫、皮切福德、法尔克等则把力气优势发挥出来,中远台多板对轰不逊色于小胖。这也是目前40+球开展出来的速度、力气两种打法的典型吧。

以上就是小编罗列的国乒联赛近年来推行的一些技术、器材、赛制的变革,正是这些变革的推进让国乒在整体上的优势不是处于垄断,而是马龙所说的“略微”抢先了。大家觉得还有哪些变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