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师情结的发生机制

如题所述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
疏远异性的反感期——牛犊恋时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赫洛克把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称为“牛犊恋”(calflove)。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即是牛犊恋的一种表现形式,琼瑶、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这种现象时有描写。
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是否对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了肯定回答。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其产生原因在于: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恋爱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恋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想要恋爱的渴望,是恋师情结发生的内在动因。
其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与自我意识特点,是导致恋师情结产生的心理基础。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发现了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茫然困惑,心理状态十分矛盾复杂。
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恋的发生。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不加区分地简单视之为变态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