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何被说为是秦国的惊天大阴谋?

如题所述

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晚期最重要一场战争,是赵国实力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场战役,赵国在此战中损失了几乎全国所有的青壮年男子,在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的战国,赵国从此再也无力对抗秦国,而发生这一场战争的原因却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战争。

关于长平之战的起因,原本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拿下了野王,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沁阳市,当时韩国的都城是新郑,新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野王位于黄河以北,新郑位于黄河以南,野王就是连接韩国都城新郑与上党郡的唯一通道,现在被秦国人占领。

秦国占领了野王,韩国最北边的领土上党郡于是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让秦国罢兵,于是提出将原本就无法控制的飞地上党郡献给秦国,秦国同意了,韩王命令上党太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可身为当地人的冯亭不愿意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在与长平百姓协商后,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同意了冯亭的献城,毕竟上党郡有17座城池,而且还是战略要地。

于是秦昭襄王不干了,原本是囊中之物的上党郡,到嘴的肥肉居然被赵国拿去了,于是以此为借口率军攻打上党郡,接着就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然后就有了白起坑杀赵国45万军队的惨案,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独自抗秦,直到灭亡。

原本引发长平之战的原因就是上党郡太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那么问题来了,冯亭为什么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呢?韩王都同意割让给秦国了,一个小小的太守凭什么敢违抗韩王的命令把上党郡17城私自献给赵国呢?

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当地百姓不愿意归附秦国,毕竟上党郡一百年来都是韩国的领土,投靠赵国这个原本的三晋之国,更有归属感,而秦国在东方六国人的眼中完全是一幅野蛮人的形象,所以冯亭和上党百姓做出了投靠赵国的决定。

这么说似乎有些道理,但整个事件中有着大量的疑问:

疑问一:冯亭后来被封为华阳君。

君是战国晚期的一种爵位,不同于早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君是有封地,但只能享受封地内的经济利益,而没有政治权力的爵位,与汉朝的封国有些类似,冯亭因为献城被封为华阳君,就是因为献城是一种巨大的功劳。

可这个时候最大的疑问来了,冯亭的封地是华阳,可当时的华阳是秦国领土,差不多就是今天秦岭以南的陕西勉县一带,而且上一任的华阳君是当时秦国的四贵之一,叫芈戎,芈戎是秦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当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的舅舅,如果冯亭的爵位也是华阳君的话,那这个爵位有可能是秦国封的。

更神奇的是,华阳君芈戎是公元前262年去世的,是被秦昭襄王驱逐到自己的封地华阳的途中去世的,而冯亭被封为华阳君的时间正好在这之后,这个时间也大概是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时间上如此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冯亭的华阳君封号是秦国人封的。

那么问题来了,冯亭不是不愿意投降秦国,故意将城池献给赵国,挑起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按理说秦国应该恨冯亭才对,怎么还会封冯亭为君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冯亭将上党郡17城献给赵国是在秦国的授意下进行的,表面上对赵国有利,实际是秦国为发动对赵国的战争所找的借口而已。

疑问二:冯亭的后人在秦国担任高官。

秦始皇时期的右丞相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冯劫父子两人就是冯亭的后人,当时的左丞相是李斯,秦国以右为贵,右丞相冯去疾的地位还在左丞相李斯之上,冯去疾与冯劫是冯亭的后人没有疑问,但是冯亭如果是秦国的敌人献城给赵国,秦国怎么能容忍敌人的后人在秦国担任如此高官呢?

况且秦国以军功爵位制作为官员上升的通道,没有功劳是很难成为权贵高官的,冯亭的后人如果不是因为有功,怎么会成为秦国地位比李斯这个左丞相还要高的官职呢?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冯亭为秦国立了大功,然后爵位世袭给后人,才会有冯去疾担任高官,当然也不排除冯去疾很有才能,但是关于冯去疾的才能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记载。

从这两个疑问上看出,冯亭似乎在为秦国立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冯亭向赵国献城就是秦国的一个惊天大阴谋,目的就是逼迫赵国参战,让秦国有借口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首先来看秦国的战略,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以强大的实力多次发动对东方六国的战争,将楚国、韩国、魏国多次打得大败,而且在白起的率领下,楚、韩、魏多次被斩首数量较大的士兵,比如秦昭襄王28年,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陪都鄢城及都城郢都,斩首二十万以上,楚国元气大伤。

秦昭襄王34年,秦国攻打韩国,斩首了13万韩魏联军,同时淹死了2万赵国士兵。

而秦国唯二两次不胜的战争发生在秦昭襄王37和38年,秦国攻打赵国的阏与(山西晋中和顺),两次被赵奢统领的赵军击败,而在同一年,魏国人范雎成为秦国的客卿,开始为秦昭襄王出谋划策,尤其是“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

范雎入秦后,可以明显看到秦国战略的转变,不再攻打离秦国较远的国家,而是安心攻打离秦国较近的国家,比如韩、赵、魏三国,可这个时候的韩国和魏国几乎被秦国揪着打,毫无还手之力,秦国如果要威胁韩国,可以直接兵出函谷关攻打黄河南岸的韩国都城新郑,而没有必要去攻打野王,切断韩国新郑与上党的联系,可秦国人仍然这么做了,可见秦国攻打野王这个地方是有战略意义的。

再从地理上看秦国的军事行动,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后,便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身为飞地的上党郡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秦国收入囊中,要么投靠北边的赵国,无论上党郡的选择是什么?秦国都可以以上党郡为跳板,达到最终攻打赵国的目的,因为此时的赵国算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了。

长平在上党郡的东南方向,再往东是赵国的都城邯郸了,长平往北是赵国的重镇和龙兴之地晋阳,而且长平地势险要,处于太行山脉,只要拿下了太平,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了,这里也是秦国进入中原的通道之一。

而且上党郡这个地方不仅仅是韩国一家的,而是韩、赵、魏三家各占三分之一,这个时候韩国所属的上党郡如果被秦国占领了,那么对另外两家绝对是严重的威胁,这也是赵孝成王接受了冯亭献城的原因,他不是没有担心过秦国的报复,只是上党这个位置太过敏感。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攻打韩国野王地区,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正因为秦国占领了野王,所以上党郡就要选边站,如果上党选择投靠秦国,那么秦国就有了继续东进的桥头堡,如果上党选择投靠赵国,那么秦国就有了进攻赵国的借口,一石二鸟。

所以长平之战更像是秦国的惊天大阴谋,更像是秦昭襄王和范雎设计的一个战略计谋,秦昭襄王和范雎显然是选择了激进的攻打赵国之策,首先拉拢了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故意以献17城给赵国,表面上是赵国得到好处,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秦国要取得攻打赵国的借口,从后来发生的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来看,秦国做好了一切战争的准备,整个长平之战完全就是一个大阴谋,一盘很大的棋。

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冯亭献城后,赵国接收了上党,然后秦国才进攻上党,并在很短的时候内攻占了上党郡,赵国无法抵抗,全军撤退到长平依险而守,接着就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由于廉颇的坚守战略,秦国无法遇到了些挫折,于是施行反间计,而昏庸的赵孝成王派出赵括急于主动出战,最终导致了赵国45万大军的阵亡,这一切,都是秦国的意料之中,论战国时期的战略,秦国无人能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