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及获奖作品

如题所述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十年心血,排名第一实属实至名归。茅奖出炉后,师兄弟姐妹都表示最喜欢三部曲。这三本书流畅好读,选取十九世纪初,建国后和当下,三个时间节点,书写了三代人的人生和宿命。不过这并不是《白鹿原》式的家族史,不是纯粹的直面历史或者现实,各部小说都有独立的主角,自成一体,更关注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世界。格非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娓娓动听,故事宿命感等带来的略略的神秘感带给人别样的审美风趣。这样的故事,配以精致的文笔,使小说诗性和思想性共存,确实是难得的精品。格非是清华大学教授,江南人,小说中江南的精致和知识分子的气度,形成的品味和上届茅奖得主之一莫言的粗粝和荤素不忌,非常不同(没有说高下)。其实我自己觉得应该是非常符合文艺青年的口味的。
  王蒙(《这边风景》)居然是第一次得茅盾文学奖,82岁高龄了也是不容易。王蒙是少年布尔什维克,1948年14岁的时候入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双百方针期间写成,后因此被划为右派。貌似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据传看着政治氛围很有问题,主动申请下放到新疆,山高皇帝远,反而躲过了很多政治灾难。。。这部作品正是他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雪藏于书柜近40年,直到78岁高龄才被无意中找到并出版。小说写新疆生活,非常鲜活,显示了作者的创造力。另外,已有文学史中,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优秀之作非常少,几乎是贫瘠的。这本书虽然发表于现在,但是创作于当时,从潜在写作(地下写作)的角度讲,对文学史,或者理解当时的文学景观,有很大补充意义。
  李佩甫的《生命册》,没看过,不敢置词,之后会买来拜读。
  金宇澄的《繁花》以沪语讲述上海生活和上海故事,会明确的感受到语言给文风带来的影响和魅力。在普通话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这种方言给文学注入的活力是非常被欣赏的。《繁花》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已经获得当年的小说排行榜第一名和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如果对文学方面有所关注,相信有所耳闻。不过作为一个北方人,我自己有点没看进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苏童的《黄雀记》还是写他熟悉的少年人。少年的叛逆、阴郁和一点点被激发起来的暴力,少女的诱惑和恶,都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也值得一看,不过口味问题,个人不那么喜欢。读了他几乎全部的书,觉得相比之前,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回忆起来也并没有多少触动。
  然后总体说说评奖,我认为评奖基本算是实至名归的。评委都是专业批评家,像是美食家也会对美食做出相对的可靠的评价,评奖文学当如是。很多都是名字常常出现的业内大佬,也有一些作家。另外,在公布的最后一轮十选五的投票公布名单中,也可以看到,在层层筛选后,大家对应该获奖的作品的认可度是靠近的。其他几本也看过一些,或者听过名字,都是这几年陆陆续续受关注或者获过奖的作品。一方面说明没有莫名其妙的黑马,另一方面觉得评奖结果和我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基本差不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