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写过的诗词有么

如题所述

云垂雨疏柳如烟,桃杏含苞又经年。

轻车碾醒少年梦,乡风吹皱老客颜。

来来去去故乡路,翻翻覆覆笔墨缘。

踏过泥泞五十秋,何论春暖与春寒。

这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一首回故乡诗。在淡雅的情调中,流露出作者豁达潇洒、雍容自若的本色,情深意远,浑然天成。

首联:“云垂雨疏柳如烟,桃杏含苞又经年。”

“云垂”指高云落下。原是颂帝王威德,后喻物气势庞大,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曰:“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雨疏”即雨点稀疏,引自李易安《如梦令》的丽句“昨夜雨疏风骤”。“柳如烟”形容柳枝轻柔,与轻烟飘飘相近;且柳条繁多,又如层层叠叠的烟雾。欧阳修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说;温庭筠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词句。“桃杏”在此既代表故园,又意指精神上的家园,白居易《种桃杏》曰:“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经年”,《国语辞典》释义为:“谓经过一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说:“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这里显然不会是确指一年的时日。

清明时节,作者回乡扫墓踏青,视野由远及近,情感由隐渐显,以云雨起兴,移步移景,杨柳堆烟,桃杏含苞,好一幅故园春意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故园的景色不曾改变,依旧如诗如画,可作者的心境却时过境迁,一个“又”字深刻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起伏变化。自1987年开始撰写《白鹿原》,陈忠实就开始游走于故园和城市之间,也开始游走于现实和创作之间。《白鹿原》1992年春天脱稿,同年在《当代》连载,1993年夏出版单行本。此后,《白鹿原》遭遇到了名著在未被接受之前大都会遇到的“礼遇”。1996年清明创作的这首诗,通过一个“又”字,真实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彷徨和苦闷。

颔联:“轻车碾醒少年梦,乡风吹皱老客颜。”

“轻车”,郑玄注《周礼》释为:“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这里指轻快的车子,也暗示着作者想尽快回到故乡的迫切愿望。“醒”是本联的文眼。回乡途中,作者回想起少年时的梦想,心中顿生涟漪。可是当春风拂面,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翩翩少年。“皱”字,本写平静水面的突变,指一圈圈的涟漪。南唐冯延巳有“吹皱一池春水”句,为历代评论家所推崇。在此既指韶华易逝,又写荡漾思绪,与“醒”字相承,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曲折情思。

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节,本就是愁思频生,剪不断理还乱,又与作者心境相互叠加,更生愁肠。自离开故乡在外奔波,虽然少年时的梦想始终在心中,可岁月无情,韶华易逝。作者的思路由刚回到故乡时的俯仰天地,到此承接为将视线回收,情感由淡转浓,由虚渐实,由翘首相望转而低头沉思,自然而然由思乡过渡到内省。

颈联:“来来去去故乡路,翻翻覆覆笔墨缘。”

“来来去去”,这四字有意无意若有若无中透露出一丝身不由己忙于生计的辛酸,语气沉痛,烘托出作者的伤感和无奈。纵然如此,故乡路却始终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港湾,只有在那里,才能获得宁静和彻悟。因此,正是有了故乡——这座避风的心灵港湾的慰藉和休憩,才能一次次重装上阵开始新的旅途。所以,无论是生活的负担,还是尊严的沉重,不管“翻翻覆覆”重复多少次,遇到多少挫折,经历多少困难,少年时的梦想始终不曾放弃,研墨自醒,挥笔如刀。

尾联:“踏过泥泞五十秋,何论春暖与春寒。”

一个“踏”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也蕴含了作者坦然的心态。一路走来,脚踏实地,无怨无悔,问心无愧。“泥泞”,既是对首联“雨疏”的承接,又描绘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陈忠实先生1942年生于灞桥区席王街道东蒋村,到1992年春天《白鹿原》脱稿,整整半个世纪,故此,作者云“五十秋”。短短五十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春暖与春寒”,是较为戏谑的说法,流露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通透的眼光。看看眼前的春雨春风,想想五十年来的沧海桑田,无论是“暖”还是“寒”,不过都只是短暂的一瞬。既然“五十秋”都已踏过,“暖”与“寒”岂不是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逝,又何足道哉?

综观全诗,作者娓娓道出,信手拈来,没有华丽辞藻,不用惊人之笔,语句平淡,近乎口语,画面十分清新。对仗工整,无斧凿痕迹,把回乡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充分体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胸襟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气度,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2
云垂雨疏柳如烟,桃杏含苞又经年。

轻车碾醒少年梦,乡风吹皱老客颜。

来来去去故乡路,翻翻覆覆笔墨缘。

踏过泥泞五十秋,何论春暖与春寒。

这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一首回故乡诗。在淡雅的情调中,流露出作者豁达潇洒、雍容自若的本色,情深意远,浑然天成。

首联:“云垂雨疏柳如烟,桃杏含苞又经年。”

“云垂”指高云落下。原是颂帝王威德,后喻物气势庞大,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曰:“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雨疏”即雨点稀疏,引自李易安《如梦令》的丽句“昨夜雨疏风骤”。“柳如烟”形容柳枝轻柔,与轻烟飘飘相近;且柳条繁多,又如层层叠叠的烟雾。欧阳修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说;温庭筠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词句。“桃杏”在此既代表故园,又意指精神上的家园,白居易《种桃杏》曰:“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经年”,《国语辞典》释义为:“谓经过一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说:“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这里显然不会是确指一年的时日。

清明时节,作者回乡扫墓踏青,视野由远及近,情感由隐渐显,以云雨起兴,移步移景,杨柳堆烟,桃杏含苞,好一幅故园春意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故园的景色不曾改变,依旧如诗如画,可作者的心境却时过境迁,一个“又”字深刻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起伏变化。自1987年开始撰写《白鹿原》,陈忠实就开始游走于故园和城市之间,也开始游走于现实和创作之间。《白鹿原》1992年春天脱稿,同年在《当代》连载,1993年夏出版单行本。此后,《白鹿原》遭遇到了名著在未被接受之前大都会遇到的“礼遇”。1996年清明创作的这首诗,通过一个“又”字,真实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彷徨和苦闷。

颔联:“轻车碾醒少年梦,乡风吹皱老客颜。”

“轻车”,郑玄注《周礼》释为:“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这里指轻快的车子,也暗示着作者想尽快回到故乡的迫切愿望。“醒”是本联的文眼。回乡途中,作者回想起少年时的梦想,心中顿生涟漪。可是当春风拂面,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翩翩少年。“皱”字,本写平静水面的突变,指一圈圈的涟漪。南唐冯延巳有“吹皱一池春水”句,为历代评论家所推崇。在此既指韶华易逝,又写荡漾思绪,与“醒”字相承,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曲折情思。

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节,本就是愁思频生,剪不断理还乱,又与作者心境相互叠加,更生愁肠。自离开故乡在外奔波,虽然少年时的梦想始终在心中,可岁月无情,韶华易逝。作者的思路由刚回到故乡时的俯仰天地,到此承接为将视线回收,情感由淡转浓,由虚渐实,由翘首相望转而低头沉思,自然而然由思乡过渡到内省。

颈联:“来来去去故乡路,翻翻覆覆笔墨缘。”

“来来去去”,这四字有意无意若有若无中透露出一丝身不由己忙于生计的辛酸,语气沉痛,烘托出作者的伤感和无奈。纵然如此,故乡路却始终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港湾,只有在那里,才能获得宁静和彻悟。因此,正是有了故乡——这座避风的心灵港湾的慰藉和休憩,才能一次次重装上阵开始新的旅途。所以,无论是生活的负担,还是尊严的沉重,不管“翻翻覆覆”重复多少次,遇到多少挫折,经历多少困难,少年时的梦想始终不曾放弃,研墨自醒,挥笔如刀。

尾联:“踏过泥泞五十秋,何论春暖与春寒。”

一个“踏”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也蕴含了作者坦然的心态。一路走来,脚踏实地,无怨无悔,问心无愧。“泥泞”,既是对首联“雨疏”的承接,又描绘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陈忠实先生1942年生于灞桥区席王街道东蒋村,到1992年春天《白鹿原》脱稿,整整半个世纪,故此,作者云“五十秋”。短短五十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春暖与春寒”,是较为戏谑的说法,流露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通透的眼光。看看眼前的春雨春风,想想五十年来的沧海桑田,无论是“暖”还是“寒”,不过都只是短暂的一瞬。既然“五十秋”都已踏过,“暖”与“寒”岂不是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逝,又何足道哉?

综观全诗,作者娓娓道出,信手拈来,没有华丽辞藻,不用惊人之笔,语句平淡,近乎口语,画面十分清新。对仗工整,无斧凿痕迹,把回乡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充分体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胸襟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气度,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