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赵云武功占第几名?

有人说一吕、二赵、三典韦,也有人说关羽第二

很有趣的问题!我以前回答过。
先说真正的历史
三国时期实际上双方武将真正上马对阵撕杀和很少!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功绝顶,对阵无数,勇猛难敌,百万军中能取上将首级!但实际历史中,关羽很少跟人单挑的,据考证好象只跟敌方武将单挑过一次,结果赢了,还得了个候爵封号!而那个受害的倒霉蛋就是颜良!另外,三国的时候没有马镫,所以武将需要一只手挽着缰绳才能在马上座稳,所以那些漂亮的大刀,蛇矛之类的长武器是不能用的。只能用剑!鉴于前面两点很失望,我们的战神可能没那么英武了!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谈谈演义!
演义中抛开谋略光看武力的万人敌武将
三国演义前期中的武将的确是威武不凡啊,很多都是万人敌的!除了个早死吕布外,曹操方面的有:张辽、许渚、典韦、徐晃、夏侯墩、夏侯渊、张颌。刘备方面的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还有个不太排的上号的魏严。孙权方面就稍逊了一点,排的上号的只有:太史慈、甘宁。还有不太排的上号的黄盖、程普、凌统、韩党。
是不是看起来多了点啊,是的,我们还是侃侃主要的几个人物吧
的确除了吕布公认的天下第一外,要说起最猛名气也最大的武将莫过于刘备的五虎上将吧!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杀六将,一把青龙堰月刀名震天下!他的武力大家可想而知啊!搞的曹操无视帐下猛将,唯对其爱慕不已啊!
张飞:这个家伙绝对不是吹的,本来就是屠户出生,有个优点,见血胆贼大!每次都是冲的最猛,叫的最响,样子也最可怕,可怕到居然能单骑吓死曹操手下大将!连曹操本人连同他的十几万大军都被吓的玩命的跑!另外张飞只要被人包围,他就会杀红眼,与其说其是逃命还不如说是杀出去的!一把丈八蛇矛所向无敌,可以说越搓越勇!(这一点跟子龙一样,都不会害怕!不象其他两家(尤其是曹操的万人敌将军)一样,只要一打败仗,武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是害怕急者逃命,所以书中都是说:交战几合不敌,拍马就走!)所以关羽敢跟曹操说:我三第翼德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因为张飞不知道害怕啊!另外,张飞好斗,特别喜欢跟人单挑,跟他单挑的武将也是最厉害的角色!比如:张颌顶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跟马超更是来劲,大战了几天不分胜负。更夸张的是,张飞明知到不是吕布的对手,在徐州被吕布夺取后还敢整天叫嚣要跟单挑!不愧是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马超世代将门出生,武艺超群,可能是久居胡人之地,所以也勇猛异常啊,曾经杀的曹操割须逃命!视曹操手下大将如无人之地!连习惯玩命的羌人都害怕他,甚至叫他神威天将军!后来跟张飞一战更是了得,刘备得马超如得邑宝一样。刘备集团的人马都夸马超厉害,结果连关羽都为此妒忌,问诸葛亮:军师,人言马超威武,比余奈何?结果搞得诸葛亮都无法回答,只好安慰关羽:马超英雄了得,但跟云长比来还是差了一点!
黄忠是长沙老将,可能是年纪大了点吧,还是刘表无能,居然没发现这位人才,结果后来让刘备得了便宜。黄忠横刀立马,百步穿杨。不要说他弓箭射得极准,就算论刀法也不比关羽差哪去啊!当年跟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这是什么概念啊,大家要知道那时侯黄忠就70多岁的人了。关于50都不到啊!这还不说,后来在汉中一战,黄忠斩杀曹操万人敌大将夏侯渊,还射落了曹操的一颗门牙,几乎要了曹操的命!演义中说黄忠80都能拉折重弓,仍能上马对阵!真可谓沙场老将鬼愁!
最后的说说赵云了,赵云先不要看他的武力了,就看外貌就是最帅的,品德也是无可挑剔,而且心思整密,智谋非凡!是诸葛亮最看中的将军,也是最好用、最管用的将军。一生征战无数,到老身上居然连点伤痕都没,可以称的上完人啊!在侃侃子龙的武力吧!或许是作者罗贯中也特别喜欢子龙,你去看看演义,从子龙跟了刘备之后,几乎有两个特怔:1、凡是子龙上马跟敌将单挑,三个回合内敌将不是被挑下马就是落荒而逃!2、凡是子龙跟其他将领一起出征,那总会有将领出错,最后大多都是子龙去极力挽回损失!所以人称长胜将军。他一个人几乎战了五虎上将中其他几位的所有优点!
1、胆大,的确子龙够胆大的,子龙一生可以说胆大无数啊,经常单骑挡万军的,特别在长坂坡大战曹军,单骑救主!你想,那时侯人家都往死里面逃,唯独子龙一个人敢往回走,怀抱少主七进七出,杀死曹军有名将军50多人,视百万曹军如无人之境!搞的曹操又一次爱慕不已,居然不顾自家将士安危扬言要活捉赵云,结果子龙过于神威,曹操算盘大空,死伤将士宝剑被夺不算,还搞得手下猛将被赵云吓的不轻啊!子龙不愧是万人敌!
2.识大体,子龙特别的识大体,办事让人放心,天生是个护主的好钢啊!在东吴诓骗孙夫人拐阿斗的时候,子单枪匹马的杀上吴船,不但无视孙夫人的责备,更是杀了吴将,抢下阿斗!为刘备再一次救回了儿子!
3.武力非常,前面我说了子龙是三回定输赢的长胜将军!后来就是老了都厉害无比啊,胜比黄忠!在子龙死的前一年,子龙随诸葛亮北伐,还枪挑了被魏国人称为猛虎的韩氏五将!真是神奇啊!

综合对比

其实出于书中本意,赵云、关羽、张飞、马超的武力都是一样的!黄忠略差一点。但对于书中描写看出,相对于关羽名声大、张飞勇猛无敌、和马超的技艺高超、赵云比他们厉害一点,厉害在哪呢,厉害在战斗技巧上。
关羽用的是刀,大刀的威力无比,善于劈,但缺点是不够灵活,所以关羽单挑比较厉害,但如果是单骑闯千军万马的话,就不来塞了,因为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军,沉重的大刀就显的攻有余而守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只要被围就无法脱困的缘故!
张飞胆大,勇猛无比。用的是丈八蛇矛,很灵活的。所以他很少不能脱困的。但缺点是杀的性起,先不要说是用兵计谋了,光说个人战斗技巧几乎没有,不会在战斗中分析问题,寻找解决路径。
马超,战斗技巧很棒,用的是枪,所以很少被困而无法脱身的。但唯一的缺点是但子不够张飞大,所谓勇猛无比中的猛估计就没张飞厉害了。
赵云几乎完美,胆子跟张飞一样,大的出奇。战斗技巧也好的没法说。用的是枪,是可守可攻的武器。可谓说滴水不漏。子龙善于使用战斗技巧,会正确分析情况,所以,他才能在百万军中如无人之境,而且还能完成任务!
最后关于:有人拿张颌做比较得出赵云强于张飞,但是张飞能和吕布斗上百个回合不分胜负,三国志游戏中张飞的武力也是仅次于吕布的
这个比法不正确的,因为曹操手下的万人敌将军都一个德行,怕死!勇有无猛!每次在优势的情况下都很厉害,但一到败军情况下,就缺少了信心了!你看很多的时候,如张颌,在优势的情况下,跟张飞大战50余回都不露半点破绽,但到了败军的时候跟赵云撞见只几回合就败下场去,只顾逃命!最典型的就是于禁了吧,实际上演义中描写的与禁也是很厉害的人物,但到了败军的时候几乎没有半点反抗之力!所以不能以次来参考的!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帐下的大将典韦,他不愧是勇猛可比张飞的大将,曾经在败军中为救曹操独挡营门,直至战死!这跟曹操手下的其他大将相比的确是个英雄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0
赵云是我最喜欢的武将 单论人气的话武将里面也很可能是第一 这是典型的演义强化的将领
很多人认为赵云的武力应该排前三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赵云于曹营之中杀的七进七出 斩杀曹将50多名 偃旗息鼓大破曹军 一人立于营前 数万曹军不敢进 但是赵云与有名的武将交手太少 长坂坡遇到张郃也没有恋战 虽杀死高览 但基本属于偷袭...刚出场的时候 基本文丑但是感觉上没有二爷杀文丑时悍勇... 而且最出名的长坂坡上全身而退与曹操不准放箭只需活捉也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常山赵子龙的武勇绝对是三国中的前列
个人认为 赵云在演义中的实力 也要弱于 吕布 关羽 典韦 与张飞 许诸和马超实力相仿 很多游戏也把赵云塑造成文武双全的将领 武力并不是太突出
当然 如果在三国志中 那武力排名就低了....
第2个回答  2010-07-20
11L睡睡吧,还我喜欢“她”……云哥可是比曹操人气还高的大神,高到大家都直接无视历史中根本不强的现实。我说,你想被云迷把声带拉出来打结么??

评书中的说法有很多,不过最多人接受的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吕布之后,天下无敌!!!!!

当然,犬太阳的历史上就……

不过,云哥的胆略,政治眼光,直言敢谏,自身品德都是在史书中留下记载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20
三国的武功排名有很大弹性,不像隋唐一样,天下第二就是打不过天下第一, 在三国里关羽可能和一个垃圾将领打成平手,也有可能秒杀一个高手。
平时排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第4个回答  2010-07-20
一九五八年夏天,毛泽东在天津会见正定县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都说一吕二马三典韦,我看应该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才对。马超这个人不简单,相貌出众,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上赵子龙的。” 并亲笔题下了“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这几个字。至今,石家庄到正定的班车后窗上还有毛泽东的题词。想来主席或许是随口而言,可手下却未必这么认为,中国世代传诵的“金口玉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自此之后,人人皆知“一吕二赵”,而无人再去理会什么“一吕二马”了,于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的说法响遍祖国大地,成为了评论三国武将的必备论据。马超是吕布的接班人,民间历来有“一部三国,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与“金吕布,银马超”的说法。“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排在第一,人们始终没有疑议,吕布死后,马超就接替了吕布的位置,自然排在第一。赵云曾在戏曲中击败过颜良、典韦,故赵云排第二。典韦在戏曲里败过张飞,为第三。许褚战平过典韦,排第四。黄忠斩了夏侯渊,排第五,徐晃第六。到了元代,戏曲的发展繁荣,武力的排名得到进一步的丰满,关圣人终于被“大胆创新者”拉了进来,“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因怜悯典韦的忠义,他的位置没有动,而把赵云在放在了关张之间。这个排名算是得到了当时的民间的认可,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民国时期一直没有变化。不过到了1958年,经历了毛泽东的“钦点”后,这一排名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吕二赵开始成为主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