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详训诂,明句读”的“读”应读“dòu”还是读“dú”?

如题所述

《三字经》中的“详训诂,明句读”的“读”应读“dòu”。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读音: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释义: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将清楚,把每句话都讲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重点字词解释:

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启示: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扩展资料

韩愈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句读的重要性。

句读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应当读断而连读或者与此相反:

前者表现为把两句合成一句,如鲁哀公读“夔有一足”;后者表现为把一句话分成两句,如《汉书・贾谊传》:“国已屈矣,盗贼直(只)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其中的“毋动为大耳”是一句话,意思是把“无为而治”当作根本政策,反对采取任何措施;把它截为两句,不仅行文不畅,而且不合贾谊的原意。 

第二类是把本应属上读的字属下读或者相反:

例如《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爵然泥而不滓者也。”这段话以“自疏”属上句,意思是屈原至死也不容许他自陈,是讲得通的。

但这样一来,下面的“濯淖污泥之中”却不能成句,“濯(浊)淖”和“污泥”同义,即使以“濯淖”活用如动词,下文也不可解。要使上下文贯通一气,应以“自疏”属下句,即:“……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意思是屈原至死不见容于楚国君臣,于是自动远远离开那污浊的政治环境。“疏”释为“疏远”,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样来断句,文意才显得通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句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4

读作:dòu 。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 

笔画数:10; 

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544134 

《三字经》(节选)

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代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故事: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从古代的《三字经》,到各种《三字歌》读物,至今都被广泛传诵。而在中国深化改革进程中涌现的这些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短话”,正在因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语言魅力,被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 ,明句读的启示: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从“三字经”中读懂新愿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8

读作:dòu 。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译文:熟悉古代的词语在现在的解释,明白句子的标点断句。

读发音[ dú ]时,表示:

字的念法;读音:异~。“长”字有两~。

读发音[ dòu ]时,表示: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

所以,在这句话中,读念做[ dòu ]。

扩展资料: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句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9-04
1. 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2. 《三字经》中完整的句子是“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第4个回答  2017-09-20

该念:dòu

句读(官话读音:具豆,jù dòu ;粤音:据逗, geoi3 dau6),指句子的休止和停顿处。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用圈点法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

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於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ㆍ或、)表示,则相当於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3]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称为「断句」或「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称为「圈注」或「批点」。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瞭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语出三字经: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於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