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侠能以纪念长征70周年,不朽的传说为题搞篇文章出来

同上

这里写的最有名的两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这就是赣南的山水,赣江在赣州城下汇合以后,向北流去,就遇上了赣中山脉渝萧山脉,赣江横切这条山脉,在河道上形成赣江十八滩,惶恐滩就是其中的一滩,过去在这里行船很危险的,文天祥经常来往于赣州和吉安,知道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用这句来形容当时的国家政治是很贴切的,国家已经到了危难时期了,就象国歌里唱的一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从赣州起兵到伶仃洋被俘,这是描述他抗战的一生。(赣州在客家的历史演变中起什麽作用?)赣州在客家文化的行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在北方,从东晋以来主要是由于战乱饥荒而不断向南迁徙,由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沿着长江南岸继续南迁,一个是湘江,一个是赣江,湘江的源头在广西,那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客家人当时就是选择赣江这条道,由北向南,越过十八滩,那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具体位置就是赣州和吉安中间的河道上,进入赣南山区,然后找到一个相对政治比较安定的地理环境,经过文化心态的调整和整合,定居在这里,形成这样一个适合赣南生活的文化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在赣南形成以后继续向南迁徙,进入闽西,然后进入粤东,在粤东发展到客家文化的最高形态,再播迁到海外和中国的西南地区,赣州起了客家摇篮的作用,客家人从北方来后首先在这里形成,客家文化在这里形成,然后发展到闽西,成熟于粤东,再播迁到海外和中国西南地区。(赣南的客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什麽?)客家人的特色有很多说法,但是可以抓住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是客家人保留的语言比较特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中原唐宋时期的古汉语的语言语音语调语法特点。第二个是社会结构,客家人更多的保留了唐宋时期以家族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已进入以家庭为主,但是客家人还是以家族为主,一个大家长,下面带着几十人,上百人,来共同起居劳动,这是客家人的特色。客家人还保留了许多唐宋时期的文化思想,比如饮食习惯、典章制度等,这种文化思想在客家人的文化中保留了下来。我们先说语言,因为语言比较好理解,唐代的诗词到今天,有些诗词是不押韵的,因为元代以后中国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用客家话是押韵的,比如说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起韵跟韵脚对不上了,斜在客家话里不读斜,它读两个音,读qia或xia,但韵都是a,如果用客家话来讲,就是远上寒山石径xia。在节令方面,像端午节,中秋节,都和中原的文化系统是一样的,但是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就跟汉人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8月15号是中秋节,但是少数民族过的是8月16日,客家人保留了从中原的民俗习惯。客家民居是跟它的社会形态配套的,客家人的组织形式是家族式的,它就不是五口之家,他是一个族,这就必须给它提供一个起居空间,这就是我们说的房屋,客家人的房屋是很大的房屋,是大批量的建筑,请你注意,宋代以后的营造法式出台以后,对老百姓建房子有很严的限制,是不能超过规格的,客家人不管这一套,客家人建大批量的房屋,九井十八堂,这在北方地区是不可能的,为了保卫家族,在四周建上碉堡,高大的围墙。清朝是营造则例。关西的是典型的违背中央的建筑。这主要是因为客家人需要。(赣州的客家山歌有何特点?)山歌是南方山区居民一种最为常见的口头文学,而且曲调优美,词是现编的,山歌除汉族人会唱外,少数民族也有山歌,这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但客家人的山歌是大致相同的,他会借用传统的,比如《诗经》里的一些词句,这是客家山歌不同的地方,文学修辞更丰富一些。(巫术文化在客家也有留存?)每一个原始群落里都会有巫术流行,这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这是一种精神生活,你不能这样或那样说它不好。赣南是少数民族地区,巫术是比较流行的,客家人进来以后为了适应山区生活也就必须接受一部分巫术文化,巫术到今天人们会认为客家人信奉的神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巫术和风水不是一个概念,风水从今天来看,由于现在的人看风水,给它加入了许多预测学的内容,风水说的起源当时是为了适应南方山区的居住环境,给人们规划选址的一门学问,直至今天这些精华的部分对我们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客家人讲风水)客家人不仅讲风水,它就起源于客家人,它和客家文化同时产生,并播迁到别的地区。(风水大师就是赣南人?)就是赣南人,杨运松,都尊他风水祖师,他就是赣南客家人,他带了两个徒弟,姓曾和廖,定居在兴国,现在也给人看风水,历史上最有名的看风水事件就是明朝选择皇陵,就是指十三陵,那就是赣南的风水先生选择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关系,很多客家人参加红军,跟客家人的文化有何关系?)客家人在历史上崇尚民族英雄,抵抗外来侵略,在客家人中有这种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山区,但是在明朝以来,客家人一直向海外移民,客家人更早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从近现代历史来看,洪秀全起义,他是典型的客家人,他就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是典型的客家人,他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首先从生活的文化群体来讲,他有革命性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缘条件的影响,所以起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来,造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正是因为客家人有这种传统,比如说,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翻译者就是我们赣南人,郭大力。如果没有他的翻译,当然也会有别人翻译,但他毕竟首先受到这种影响,这种革命传统是有的。另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国共分裂,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赣南山区恰恰符合这种条件,毛主席利用这种封建割据的地理形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客家人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在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北上时,大量客家子弟跟着工农红军的队伍进行了长征,兴国县有名有姓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有两万三千多人,可以这样说,每长征一华里,一个客家人就会倒下去,我们可以想像客家人参加革命的热情。(革命性跟客家人的性格有何关系?)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外国学者走了极端,他说没有客家就没有中国的近现代革命,我觉得太极端了,因为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抵抗外来侵略,民族自强不息,都是中国每个地方历来的传统,客家人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所以在近现代革命中会表现的突出一点。
应该来讲,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这个地方,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些具体实践,在旧民主主义,孙中山就提出女人不裹脚。(红色苏区是不是也有一些新文化的东西?)肯定会有的。现在有一个奇怪的事是,中国从唐代开始,妇女裹脚,客家人从来不裹脚,客家人觉得应该保留天性多一点,山歌里唱的70%都是情歌。(您是怎样认同这种文化的?)我出生在这里,从小就感受这种地方文化,与我家庭的背景就有一些反差,特别是我一参加工作就在博物馆,我就会对比一下文化思想,客家人的文化思想何其他地区的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为啥说我从文化上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因为我会说很标准的客家话,我很能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结构,我很能进入他们的社区,有客家人的那种思维。客家山歌会唱一些。我会唱一首,歌词是天上没有灯,为什麽这样亮,井底没有风,为什麽这样凉,妹子今年十七八,身上没有花怎末这样香。这就是一种很典雅的方式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
(讲一下长征的装备情况)红一方面军长征,还有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是从赣南苏区出发的,这次战略转移,起因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总体来讲,这次突围转移,是被动的转移,但过去讲长征,说中央红军长征是长途突围没有准备,经过最近的研究,原来的结论不太科学。因为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撤离我们赣南苏区是有准备的,而且有些方面准备比较充分,首先从确定突围转移的时间上说,最早是在1934年5月下旬,中央书记处开会研究做出的决定,当时决定中央主力红军要撤离中央苏区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次会议对啥时转移转移到哪里,转移以后怎样办,这些问题都没有深入研究,这次会议做出决定后就按共产国际的纪律,报共产国际批准,1934年6月下旬共产国际批准同意了,所以决策很早就做出来了,我们得到批准以后,从1934年7月开始,我们中央的高层领导就开始准备工作,在组织上讲,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由他们具体负责转移的重大问题,军事上,为了突围转移赢取时间,当时国民党军队分成六路向中央苏区瑞金发起进攻,中央红军领导人将红军主力分成六个方向,来抵御国民党的进攻,六路分兵,步步抵御,这个战略部署是不妥的,但是为了赢取主力红军转移的时间上来看,它又是必要的。准备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扩充主力红军的兵力,从1934年5月到6月底,在中央苏区扩充了5万红军,7月以后,中央提出在3个月里再扩大3万人,就我们统计,从5月到9月底,补充兵力8万多,尽管他们刚刚补充到主力部队,但必竟充实了队伍,所以长征出发突围的时候,还有8万7千人。在物资筹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个就是红军兵工厂突击抢修枪炮,赶造弹药,再一个,动员苏区老百姓捐献被毯草鞋米袋子,这些军需物品,破铜烂铁卖给国家,为兵工厂提供原料。从经费上,红军转移需要钱,当时国家银行里储备了一些资金,突围前发到红军部队里,但这还不够,我们中央政府就动员苏区群众筹集资金,让地主富农捐款,动员苏区群众捐钱捐物,外贸总局下令要在两个月内从白区购买15万元的西药,我们江口外贸分局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任务物质上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建立赣南省,在渝都,中央决定以其为中心为中央红军转移集结作好准备,做好西南防线的防御工作,使红军主力没有后顾之忧。第六个方面,就是当时我们军委领导同志利用了广东军阀陈济堂的关系,因为他当时与蒋介石有矛盾,他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找红军谈判,签订了停战协议,这就为我们集中进行红军主力突围转移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时候打得还是比较激烈的,我们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是比较顺利的,就是因为达成了这个协议。原来准备突围是在1934年的11月中旬,因为当时李德认为河流已经干枯了,渡过一些江河比较方便,再一个秋粮已经下来了,军粮问题比较好解决。但是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提前向瑞金发起进攻,我们军委八月份就得到了这个消息,所以我们时间也要提前,从九月初我们就加快了准备的步伐,进入了直接的突围转移阶段,军委下命令,一方面要阻击国民党军队,一方面要爱惜军力,保存实力。军事上,还要求做好后方勤务和供给,包括运输队啊。在组织上开始确定走留的人员名单,博古将右倾的干部留下来,比如瞿秋白、毛泽潭,也留了一些确实需要的干部,如项英、陈毅,博古不准备把毛泽东带走,后来周恩来知道这个情况后,坚持要毛泽东参加长征,如果留下来了,恐怕后来的遵义会议就开不下来了,在直接突围的准备工作中,从九月上旬到十月初,我们抓得是很紧的,当时还有一个很好的准备工作就派出我们国家政治保卫局的保卫大队到我们红军突围转移的赣南必经之地进行路线侦查,清除苏区中的敌特,还派副总参谋长带了电台就地侦查。所以说,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转移是有准备的,但是这些准备工作里有些也做得很不好,最不好的就是转移时的思想动员,当时三人团强调这样大的军事行动需要保密,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知道,朱德毛泽东都不了解具体情况,苏区的广大群众就跟本蒙在谷里,因为思想动员工作做的不好,苏区人民不了解我们的意图,所以到红军主力离开苏区以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化,缺乏心理准备。张闻天在9月30号发表一篇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把它作为舆论动员,现在解读可以理解,当时没有明确提出转移,这篇文章对于红军指战员打到外线去起到了一定的动员作用,10月9号,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动员令,决定动员部队做长途行军的准备,做艰苦行军的准备。苏区群众根本不了解情况。(您介绍一下渝都出发的情况)我们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突围转移是在1934年11月上旬开始的,军委在11月6号7号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命令,首先是命令红一军团11月7日开始离开兴国转移到渝都,红三军团也是同时开始撤离石城南部的战场,红军第八军团是1934年9月21号组建的,它是11月9号开始撤离战场,经过渝都北部,它作为红军右翼的后卫,还有一个九军团,11月5、6、号开始就撤离战场,从长汀县城转移到瑞金,最后撤离战场的是第五军团,它是殿后的部队,这五个军团是这样走的,中央领导机关,是11月10号晚上开始从瑞金撤离,前往渝都北部地区。整个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编成的野战军总共是八万六千多人,从1934年11月17日晚上开始到19号晚上分三个晚上陆续度过渝都河,然后按照既定路线往赣南的安源县进行集结,等待发起进攻的命令,11月22号晚,我们突围的先头主力左翼的红一军团和右翼红三军团就向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发起进攻。渡河用了四天。整个渡河地点从东到西是八十华里,第一道封锁线是11月22号到25号。渡河从傍晚开始,第二天早上凌晨结束,因为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白天侦查轰炸,我们渡河的浮桥也是傍晚时抢搭,天亮渡完河就拆掉。当时渝都人民把当地所有能用上的木头都用来搭浮桥了。其他附近地区的群众知道红军要出发了,许多人赶到渝都河边,为我们送行。渝都县参加红军的有六万多人,当时在渝都有几个补充团。杨成武回忆录里写到,他老乡的亲人也来给他送行。刘伯坚送叶剑英(您觉得长征哪个细节比较感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