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出现这种虫子是什么?如何消灭啊?

如题所述

甘薯蚁象

薯类生的虫,找到薯类,例如白薯  红薯干等,扔掉就好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m (Fabricius)]属鞘翅目,锥象科。别名 甘薯小象、甘薯小象甲。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成虫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龙、三裂叶藤、牵牛花、小旋花和月光花等,幼虫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茎和块根。

    中文学名

    甘薯蚁象

    拉丁学名

    Fabricius

    别    称

    甘薯小象、甘薯小象甲

    二名法

    Cylas formicarium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鞘翅目

    锥象科

    甘薯蚁象

    成虫寄主

    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龙等

    幼虫寄主

    甘薯、砂藤的粗茎和块根

    损失率

    30%一70%。

    成虫体长

    5—7.9mm

    1 形态特征

    2 生活习性

    3 寄主

    4 为害特点

    5 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

    编辑

    成虫体长5—7.9mm,狭长似蚊,触角末节、前胸、足为红褐色至桔红色,余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头前伸似象的鼻子,复眼半球形略突,黑色;触角末节长大,雌虫长卵形,长较其余9节之和略短,雄虫末节为棒形,长于其余9节之和,前胸狭长,前胸后端1/3处缩入中胸似颈。鞘翅重合呈长卵形,宽于前胸,表面有不大明显的22条纵向刻点,后翅宽且薄。足细长,腿节近棒状。卵乳白色至黄白色,椭圆形,壳薄,表面具小凹点。末龄幼虫体长5—8.5mm,头部浅褐色,近长筒状,两端略小,略弯向腹侧,胸部、腹部乳白色有稀疏白细毛,胸足退化,幼虫共5龄;蛹长4.7—5.8mm,长卵形至近长卵形,乳白色,复眼红色。

    甘薯蚁象

    生活习性

    编辑

    浙江年生3—5代,广西、福建4—6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广州和广西南宁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多以成、幼虫、蛹越冬,成虫多在薯块、薯梗、枯叶、杂草、土缝、瓦砾下越冬,幼虫、蛹则在薯块、藤蔓中越冬,成虫昼夜均可活动或取食,白天喜藏在叶背面为害叶脉、叶梗、茎蔓,也有的藏在地裂缝处为害薯梗,晚上在地面上爬行。卵喜产在露出土面的薯块上,先把薯块咬一小孔,把卵产在孔中,一孔一粒,每雌产卵80一253粒。初孵幼虫蛀食薯块或藤头,有时一个薯块内幼虫多达数十只,少的几只,通常每条薯道仅居幼虫1只;浙江7—9月,广州7—10月,福建晋江、同安一带4—6月及7月下旬一9月受害重;广西柳州1、2代主要为害薯苗,3代为害早薯,4、5代为害晚薯。气候干燥炎热、土壤龟裂、薯块裸露对成虫取食、产卵有利,易酿成猖獗为害。

    寄主

    编辑

    成虫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龙、三裂叶藤、牵牛花、小旋花、月光花等,幼虫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茎和块根。

    为害特点

    编辑

    成虫在田间或薯窖中嗜食薯块,在受害薯内潜道中残存成虫、幼虫和蛹及排泄物散出臭味,无法食用,损失率30%一70%。

    甘薯蚁象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扩散。(2)甘薯收获后,清除有虫薯块、茎蔓、薯拐等,集中深埋或烧毁。(3)实行轮作,有条件地区尽量实行水旱轮作。(4)及时培土,防止薯块裸露,注意选用受害轻的品种和地块。(5)化学防治。1、药液浸苗。用50%杀螟松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湿薯苗1分钟,稍晾即可栽秧;2、毒饵诱杀。在早春或南方初冬,用小鲜薯或鲜薯块、新鲜茎蔓置入50%杀螟松乳油500倍药液中浸14—23小时,取出晾干,埋入事先挖好的小坑内,上面盖草,每667m50一60个,隔5天换1次。

    词条标签:

    生物物种 , 动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1
这叫衣鱼,属于昆虫纲缨尾目。

一般说来,这东西对人无害,不必担心。

具体你可以百度百科衣鱼,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如果说一定要防治,在百科上有一些介绍,你这里复制粘贴一下,
总的感觉,不必在意啊!

防治

衣鱼怕日光,常躲在黑暗的地方,到了晚上,

衣鱼
衣鱼才出来蛀食衣服、书籍等。
以下一些扑灭或消除衣鱼的方法,虽然有效,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①混合比例为1:1的硼砂和砂糖,能有效杀除衣鱼。
②氯化铵水溶液的气味能于24小时内驱赶衣鱼。
③将石膏粉洒在浸湿的白棉布上,隔夜放在房间一角,放的地方要接近衣鱼的藏身处。
④可以在衣鱼藏身处旁边放一块木板,板上再放一颗稍微磨碎的马铃薯;衣鱼晚上出没时就会钻进马铃薯里面大快朵颐。次天早上,你就可以把马铃薯连同衣鱼一起丢掉
第2个回答  2014-12-11
鼠妇---别 称 潮虫、西瓜虫、团子虫、地虱婆
生活在潮湿的陆地.该虫胎生繁殖,离开母体即可自由活动取食,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身体增大,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壳,每雌可繁殖110头,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约经1—2.5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经1年成熟,多发生在阴暗潮湿墙角或石头、土块下,夜出为害,以晚上21—22时、清晨7—8时活动最盛,阴天也出来活动,幼苗及贴地果易受害,对圈肥及腐草有趋性,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受惊后立即卷缩成“西瓜”状。
第3个回答  2018-09-2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