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的大将郭子仪为何能寿终正寝?

如题所述

历史对郭子仪的总结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在郭子仪死后的评价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那么郭子仪为何能如此成功?下面来了解一下郭子仪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驱逐吐蕃,初复长安,唐肃宗亲自劳军灞上,对他说:“国家再造,卿力也。”这是何等高的评价!像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多少次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而且郭子仪为人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一个小故事就极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唐德宗即位后,因为他战功赫赫,又德高望重,赐郭子仪“尚父”,进位太尉。但郭子仪并没有因此自大,而是处处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道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将官便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命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地求他。其中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子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郭子仪收敛了笑容,叫儿子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自家性命。”

还有一件事估计喜欢戏曲的人会更了解,那就是郭子仪的小儿子驸马爷郭暧“打金枝”的事。郭暧在父亲郭子仪70大寿时曾和升平公主发生了口角,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并打了唐代宗宠爱娇惯的公主。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代宗道:“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命公主回家。郭子仪得知后,将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代宗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回来后,亲自动手将郭暧杖打数十。这件事昨日文章里详细描述过,这里不再细说。这件事更加反应了郭子仪身居高位功高盖主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行事处处小心谨慎。

就是这样的郭子仪,戎马一生,出将入相,却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小心驶得万年船,谦虚谨慎确保了他的善始善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