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体构造研究

如题所述

(一)侵入单元的结构特征

1)岩相分异构造研究,以距离和/或高度作横坐标,以矿物组成、粒径、岩石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作纵坐标,研究侵入体结构特征。连续变化者为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阶梯状变化且相邻单元没有绝然界线者为岩浆连续脉动式侵位的产物,无规律跳动者要结合地质观察综合判断。

2)描述侵入体流线、流面构造及其分布密度和产状的空间变化。

3)描述岩石包体的形态、种类和成分特征,并阐明各类包体的空间变化,并与侵入体流线、流面构造进行对比。

4)描述侵入体的节理构造,与侵入体现今顶面形态和不同结构单元出露高度结合在一起,阐明节理构造的成因(冷却收缩节理或剥蚀减压节理)。冷却收缩节理是在岩浆侵位以后固结过程中形成的节理系统,被剥蚀出来以后一般与地形表面没有确定的关系;剥蚀减压节理是侵入体在剥露过程中形成的,其L节理一般近于平行现今地表面。

5)侵入角砾岩构造研究,按形态和产状区分为角砾岩带、角砾岩脉和角砾岩体,描述侵入角砾岩与主岩体和围岩构造的相互关系,识别围岩的角砾岩化现象。

(二)岩浆多期侵入构造研究

1)分析侵入单元的形成时间序列及其与空间展布的相互关系,确认岩浆侵位中心的空间迁移方式和规律,绘出大比例尺侵入单元分布图及其相关的变形构造,从而为导岩构造和控岩构造的研究打下基础。

2)在上述侵入体三维空间形态和侵位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不同侵入单元侵入充填的构造特征(褶皱构造转折端及其形态、尖灭再现构造形成的应力场分析、侵入体倾伏向与侧伏向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侵入体倾伏角与侧伏角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等)。

3)脉岩构造带的研究,区分侵入体分异岩脉和区域性岩脉,包括脉岩的空间展布形式、组合形式、密度及其与区域构造的相互关系,脉岩岩浆活动与主岩浆活动的关系(表5-18)。

(三)侵入体与围岩相互关系研究

1)描述侵入体围岩岩性特征、产状及其空间变化,阐述围岩产状变化与侵入体剖面形态的相互关系,为岩体侵位机制提供构造约束。

2)研究顶垂体、围岩捕虏体的构造形态和分布密度,研究捕虏体的捕获机理,为侵入体剥蚀深度和成矿作用的提供约束。

表5-18 脉岩特征鉴别表

3)研究围岩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揭示岩浆侵位对围岩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区域变形构造的应力场分析提供热机制。

4)侵入接触界面产状、形态及其与接触变质带宽度、强度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岩浆流体在围岩中的迁移方式、数量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