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看工作价值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深刻指出,“负责任乃人类存在之本质”;英国心理学家Emmy van Deurzen同样指出,“人要为自己负责”。负责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个体唯有对自身工作、生活负责,才能实现成长、作出贡献、活出意义。

存在主义同样认为,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同,人们形成的世界观也不相同;虽然有时候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荆棘,但个体仍有创造生命意义和生活秩序的能力。而生命之意义正扎根于个体主动迎接并战胜工作、生活挑战的每时每刻。

一般来说,影响个体生活、工作的包括现实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价值观世界等四个维度。现实世界即是明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禀赋、气质特点、心智模式、工作能力、专业特长、学习潜力等;社交世界即个体与他人互动交往的方式,个体融入组织、服务团队的方式方法等;心理世界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认同感、自我归属感、自我期许等,而价值观世界则包括了个体所信奉的工作价值观、生活哲学、理想信念、人生准则等深刻影响个体外在行动的诸多内在假设,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影响或阻碍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明确认识个体的自我现实世界

 

个体现实世界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禀赋、心智模式、思考方式、工作能力、专业素养等现实状况。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性格、气质、禀赋等先天形成的情绪及气质特点等会对工作、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但同时又很难改变。

比如有些人性情急躁、有些人情绪易低落等,每个人可能都有自身不太喜欢的一些性格、情绪特点,并且这些性格、情绪特点会不断给个体生活造成困扰。此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觉察力,仔细观察和充分觉察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情绪变化,学会与情绪、气质拉来距离。如果你对自身某些性格及情绪特点不满,就不要在第一时间响应情绪及按照此种性格特点做出行动,而是加入理性思考之后再行动,如此,行动的结果可能会更加令人满意。

一方面我们的性格禀赋、情绪特点难以改变,但同时我们的心智模式、工作能力、专业素养等现实状况却可以随着我们的决心和努力得到提升。只要个体立足岗位以敬业、乐业、专业的精神去努力工作、专注付出,一天天积累,我们就会逐渐成长为有着深厚专业素养的专精人士。

即使当前我们的业务能力较弱、专业技能欠缺,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们的工作能力,并不代表着我们未来的工作潜力;此刻我们可能解决不了工作方面的大问题,但并不代表未来我们还是解决不了;只要脚踏实地、敬业专注,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长为某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每天敬业专注克服各种工作困难、迎接工作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的浮躁灵魂得到了磨砺、我们的软弱性格得到了锤炼,我们的焦躁情绪也会逐渐变得平静, 正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努力工作是磨练灵魂、提升心志的良方 。同时通过努力勤奋工作、不断提升工作素养,我们也能有效辨识并改正自我落后低效、呆板固化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等,形成立足现实、动态变化调整的心智模式与科学思考方式。

总之,个体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机会和自由,接纳那些短时间无法改变的个体的性格、气质禀赋等;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那些能改变的方面,比如敬业务实不断付出努力、专注提升工作能力和专精工作素养,优化提升心智模式等;长年累月坚持心血付出,不但能做出巨大工作成绩,也能潜移默化改变和塑造个体性格、气质等自我现实世界的其他方面。

接纳并融入外部社交世界

 

社会性是人的最大属性,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互动,都需要通过社会交往与合作来满足自身的物质生存需求和组织归属感。而企业组织刚好为个体提供了这个机会和岗位平台,同时创造了能够凝聚无数小我力量、聚焦“大我”实现的组织愿景。

要融入企业组织,以小我力量贡献助力团队目标及组织愿景实现,我们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技能素养等优势,同时尽量避免自我负面性格、情绪等对团队及组织的伤害。

在企业组织中,我们要明确自身职业人的定位,要清晰认识和接受组织对个体的岗位要求、职业定位和组织文化期望,严格按照组织分工及任务配合去履行职责。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大胆发挥、主动积极,当其他团队成员需要帮助时,也能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信息等支持帮助。

在融入团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我们要以同理心来充分考虑其他团队同事及上级的处境,即多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开展工作配合,此举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情绪激化、相互抱怨等工作冲突,最大化营造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同时积极倾听和虚心接受团队同事及领导的工作反馈,以便及时对个人工作进行修正和完善。

每个人在团队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服务偏见”等心理习惯影响,即会下意识地从维护自尊及有利于自我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环境及事件。我们要充分识别这个“心理陷阱”,不以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为唯一评判标准,而也能充分意识到他人也有自认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团队共赢、组织发展为前提共同协调考虑不同立场、观点及态度。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接受他人立场及态度,但最重要的是以同理心给予理解并以专业精神干好自身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团队贡献自身最大价值。

探索个体自我心理世界

 

个体心理世界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自我期许等,自我心理世界是外部世界的内化和反馈,而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也深受自我心理世界的影响和制约。

当个体工作顺利、团队合作融洽、取得的工作成绩能够得到上级及组织认可时,个体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及对团队和组织的归属感相对就较为强烈,个体在工作方面也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员工;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对工作形成较高的自我期许,并通过不懈努力做出工作贡献,不断接近和实现个体对工作、对职业成长的自我期许。

同理,当个体对工作有着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对团队和组织有着较为强烈的归属感,对职业成长有着较高自我期许时,也会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自愿主动投入心血和智慧,不断取得工作成绩,获得领导及组织认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感、组织归属感及职业自我期许。

但当个体刚踏入岗位工作不久、尚未建立对工作和组织的自我认同与归属,尚未清晰意识到对职业发展的自我期许,或者说个体对工作的自我期许尚待现实考验。在个体接下来的工作履职中,可能会导致失误、挫败甚至面临较大工作困境,甚至遭到上级领导责备,此时个体对工作的自我认同度、对组织的归属感可能会减弱;同时初步建立起来的较高的工作自我期许,可能就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进行适度下调。

总之个体内在心理世界一方面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另一方面其心理世界又会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中得到不断纠正、引导和塑造。

塑造和引导个体价值观世界

 

个体现实世界、人际世界塑造、影响和制约着其心理世界,个体独特的现实体验和心理经验又逐渐形成和孕育着个体内在价值观世界。

个体价值观世界包括了个体所信奉的工作价值观、生活观、人生准则、理想信念等内在假设观念,这些观念会成为指导个体工作、生活的根本指针,决定着个体在其他维度的行为模式,但个体并非都能够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念。

比如一位踏实勤奋的员工,当某一天因偶然因素没有投入精力工作时,其内心的愧疚感与焦虑感就会督促他在第二天更加努力工作付出;也许他并未清晰意识到自身敬业务实的价值观,但毫无疑问这种价值观一直在强有力地指导和塑造着他的日常工作表现。

由于个体性格禀赋、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会形成具有自我鲜明特点的内在价值观体系。个体价值观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验证性,它指导着个体日常生活、工作行为,日常行为又不断证明和强化着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

不管是何种价值观,都必须在与现实互动中不断检验其正确和有效性;换句话说,越是与现实充分互动,越是能够立足客观现实、有助于个体活在当下的价值观越具有生命力和有效性,越会成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支撑。比如相信人应当对自我人生负起根本责任的价值观,就比抱怨环境和他人、时时自命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作为企业组织之个体来说,要立足岗位做出价值贡献、实现人生梦想,就要充分认识自我现实世界、人际世界、心理世界和价值观世界等四个维度对个体日常工作的影响和制约。认识和接纳自身性格、气质等局限性,充分发挥和提升专业技能等优势特长,通过积极融入团队、和谐互助助推组织愿景实现来做出价值贡献;同时通过积极倾听和接纳他人反馈来优化提升工作成效、改善自我性格缺陷等。

通过负责担当、敬业务实的现实体验和心理经验不断丰富、调节和完善自我心理世界,使个体心理世界能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再以立足客观现实的自我认同、归属及自我期许等心理世界为基础,修正完善个体内在价值观世界,主动把小我梦想融入“大我” 组织愿景实现中,逐步认知、认同和内化组织价值观。如此,我们才能在不断追寻“大我”梦想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小我梦想、丰富小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英)Emmy van Deurzen.存在主义世界的幸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美)丹尼尔·戈尔曼.影响你一生的工作情商[M].中信出版社,20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