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的艺术成就

如题所述

竹禅的书画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对他作全面的介绍。《中国艺术家辞典》称他“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泒。”遗著《画家三昧》己由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四川佛教文化》介绍他说,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书画家竹禅,曾为慈禧太后传戒,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禅平生爱竹,又是一位禅僧,故取名竹禅。他常在蜀山竹林中细致观察竹的各种形态,“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禅画竹,姿态万千,颇有神韵。竹禅书法师宗怀素,精于狂草,二十年后练写一种新的书体“九分禅字”。竹禅所作书画,每每题诗作跋,并自刻“王子出家”、“破山法嗣”、“竹禅”等印章,并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其书画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顽石,罗汉佛像见长。其主要作品现存于新都宝光寺,普陀山白华庵。北京市拍卖行2005年春季书画精品拍卖会于3月13日。其中他的一幅六尺四条屏灵石图拍卖价达数百万元。至今有两幅佛家罗汉图流传于开县。 竹禅和尚的单独的书法作品没有其绘画多,但是在他所作绘画中多有其题的草书或行书禅诗、偈语。而他在书法上最为称道的是创造出“九分禅书”。所谓九分禅书,是就“八分书”基础上的一个独特的创意。八分是隶书的一体,也称“分书”。字体似隶而多波磔。清代刘熙载以为魏晋时因楷书亦称隶书,为示区别故称有波磔之隶书为“八分”。相传八分书为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创。竹禅在八分书的基础上,新创九分书,自言“所加一分即禅味矣”。他还说“禅字亦与字禅,不有损益即不足以成其禅也。”这种字体字迹似铁笔勾勒,自首至尾,刚劲沉着,风格淳厚。体现出篆、隶兼美的艺术风格,然又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为法脱,而又不为法缚。竹禅的书法承袭着尚意的创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禅意”,可谓意境深蕴。已故的当代高僧昌明法师曾言自己“五岁开始学书,颜、柳、欧、赵都学过,最后学的是清朝佛门书画家竹禅的书艺”。即是仿效竹禅和尚的九分书,且“尤宗清人佛门书画巨匠竹禅技艺,尽得其书法真谛。”昌明大师依此创作出大量禅字佳作流传于世。
竹禅更是晚清古琴大师。他为一个新的琴派——泛川派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原中国古琴协会会长吴钊先生认为:早期在巴蜀地区的汉代司马相如、唐代僧睿等琴家属于传统的川派,又称霸派。“除原在蜀地的霸派外,还有来自江浙的曹稚云,钱寿占、张孔山、僧竹禅等人。他们在原有琴艺的基础上融会了蜀地琴派的特点,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川派——泛川派。”
同时,竹禅还传出著名琴曲《忆故人》。《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中国古琴协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言:“《忆故人》产生时代不可考,出自清代后期竹禅和尚。”
在竹禅又为著名的《枯木禅琴谱》所作序文中,他明确提出了自己“以琴说法”的宗旨,提出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琴德和禅理互为表里,都是修身养性之道,潜心琴学的目的在于以琴喻禅。竹禅一生在古琴上有相当高的成就,融其心性于琴艺之中。竹禅和尚却堪称僧家中的古琴大师,为中国近代的古琴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竹禅不仅擅长于画人物,还擅长于画动物。宝光寺东方丈内的一幅墨狮,更引人入胜,传为神笔。竹禅画狮,讲求于神似。他巧妙运用墨的浓淡,画了一头神采奕奕、昂头翘尾、脚踏禅云的狮子。无论你站在任何角度观看,狮子的眼睛都直盯着你。稍一移步,好象狮子的眼神也跟着转,尾巴也跟着摇哩!竹禅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竹解心虚叶似个,我不成佛也是错; 维摩台中方丈地,能容八万狮子座。
竹禅在宝光寺的书画还有《阿弥陀佛》、《四大菩萨》、《凌云高节》、《宝贵寿考图》及楹联等。《通景竹屏》、《十六罗汉像》、《捧沙献佛图》、精品书画,每幅字画各具特色,耐人玩味,属于国家珍贵文物 。 在书画上,竹禅与“扬州八怪”、破山禅师齐名,是晚清闻名遐迩的画坛怪杰。人们在他墓前提联评价:“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是这位“书画名家”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绘画弟子方炳南,擅长花鸟、蔬果,著有种菊轩《画谱》,木廖精印,广为流传;曾主持省、县“劝工局”,首创竹帘画,使梁平工艺美术品省内外驰名,成了清末全国著名的民间画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