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什么自作聪明,毁掉了沧州的“镇海吼”?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保护文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历史上,曾有专家自作聪明,打着保护文物的幌子发掘文物,结果导致文物被毁坏。大才子郭沫若就曾犯过两次错,著名的“司母戊鼎”事件和“明定陵”事件都是出自他之手。尤其是他坚持发掘明定陵,导致出土的文物在半个小时内被毁了一半,发掘定陵被看作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从那以后,周总理和国家规定:不再主动挖帝王陵。然而,类似郭沫若这样的“考古专家”还有不少。

沧州铁狮子,又叫“镇海吼”,于公元953年铸造,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它重达40吨,长一丈六尺,高一丈七尺,背上背了一个巨大的莲花盆。狮子的头顶和脖子上刻着“狮子王”几个字,是河北三宝之一,也是华北四宝之一。至于“镇海吼”的来历,有人说是周世宗柴荣讨伐契丹时,为了镇守沧州城,罚罪人铸造的。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地海水泛滥,为了镇海啸清除水患,人们才铸造了它。

“镇海吼”历经千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毁坏。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沧州的夏季接连下了很久的大雨,导致地面雨水积压,水位到了狮子的腹部,狮腿在水中泡了好几个月。1956年,苏联专家建议在狮子上面建一个八角亭,把狮子严密遮盖起来。沧州文物保护所没有多加思考,就听从苏联专家的提议盖了一个八角亭。亭子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加速了“镇海吼”的锈蚀。

由于“镇海吼”所在的位置地势低洼,容易有积水。修建了八角亭后,没有了太阳的直接照射,积水的蒸发速度减慢,导致狮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高温潮湿的环境,从而加重了狮身的锈蚀。直到1975年,专家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拆了八角亭。专家的自作聪明,还没有结束。

1984年,“镇海吼”的脚因为长期立在泥土上,有些不稳,还容易腐蚀狮身。于是,专家们在它北边8米处修建了一座2米高隔水台座,打算把狮子转移到隔水台座上,减缓锈蚀的速度。专家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差错。11月22日,为了转移“镇海吼”,两部30吨级的吊车同时运作,把它移到台座上。过程中,狮子的下巴、尾巴等四处完全缺损,全身42处破损。更严重的是,吊装时为防止腿部挤压灌注的硫磺锚固合剂在转移工作完成后,没有及时清除。硫磺合剂降温后凝固,导致体积膨胀,加快了腿部断裂的脚步。一次转移,让“镇海吼”受了不少“伤”。

2009年,因“镇海吼”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当地政府决定仿造原型,新铸一个“镇海吼”,对原型进行了修复。新的“镇海吼”问世后,当地很多民众觉得它没有了原来气势,也没有完全复原。对此,很多网友表示:“镇海吼”能千年不倒自然有它的道理,就不要自作聪明轻易地去改变环境,最后弄巧成拙,加速了文物的毁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9
她们觉得以现在的技术就能将那些东西打捞出来,但是低估了淤泥的力量,最后倒塌了
第2个回答  2020-12-09
一是盖亭子导致狮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高温潮湿的环境加重了狮身的锈蚀;二是转移不慎,让“镇海吼”受了不少毁损;三是胡乱灌注混合材料使它身上出现了数十处裂缝和残洞。最后的结果是毁掉了沧州的“镇海吼”,不得不重铸一个。
第3个回答  2020-12-09
专家用铁管当支架后,为了加固铁管用了混合材料,混合材料遇水膨胀导致了狮子腿情况的恶化,从而毁掉了“镇海吼”。
第4个回答  2020-12-13
过度的保护。因为专家的知识有限,对于沧州的“镇海吼”保护方法不得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