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寒潮有多强?

11月4日起,我国将迎下半年来最强寒潮天气。

基本降温幅度可以达到10-14度,部分地区最强降温可以达到16度以上(估计都快零下了吧)。

简单来说,你压在箱底的羽绒服可以拿出来了。如果有必要且双十一还没完全发狂的话,你可以买件大鹅,如果双十一失了智的话,你可以穿两件羽绒服。

接下来将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此次寒潮的相关情况:

(1)开始--结束时间/波及范围

预计本次寒潮将从2021.11.4日晚上开始,最先影响我国新疆北部地区。5日将继续向东南方向侵袭,但是波及范围依然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6日,寒潮将大面积入侵,我国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将遭受强冷空气的横扫。7日,冷空气抵达我国南部地区。

也就是说,从6号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一夜入冬的情况。此次寒潮冷空气势力较大,带来的过程降温预计可以和08年媲美。

(2)形成原因

冬季的时候,北极及西伯利亚地区的空气温度可以低于零下20度。大量的冷空气在这些地方堆积,形成高冷的空气堆(冷高压)。在比较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例如高压脊的形成),就会向南侵袭,形成寒潮天气。

而此次寒潮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寒潮冷高压从蒙古高原东移南下,为我国北部地区带来大量的冷空气。

加上500hpa西风槽东移,西风槽东移向南输送大量的冷空气,进而形成一个切断低涡(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将冷空气储存在一个闭合的空气团中)。

由于此低涡深厚且涉及范围广泛,加上其整体呈现出逆时针旋转的情况,所以使得渤海以及日本海等地的水汽大量输送到内蒙古以及我国东北等地,如果有比较好的地形条件,形成动力抬升,那么就可以在这些地方形成降雪(温度和水汽条件同时满足)。

(3)造成的天气状况

部分水汽含量比较充足的地区可能会看到今年的第一场雪,然而一些水汽含量不是特别充足的地区可能只会降温。因为一些路面可能会有累积水,所以交通部门要做好路面防滑相关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换季本来就各种感冒流行,最好及时做好保暖的措施,避免因为此次寒潮活动让本就不太健康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1

4日起,我国将迎下半年来最强寒潮天气。此轮寒潮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剧烈,部分地区还将出现较强雨雪天气。寒潮影响前后气温反差十分强烈,多地将经历“一夜入冬”、“隔日入秋”等换季式降温。寒潮影响到你了吗?

今年“双11”前夕,打折最狠的或许不是商品,而是气温。从11月3日,今年全国首个寒潮黄色预警发布起,下半年最强寒潮就开始从大西北的新疆浩浩荡荡征战全国。



今天11时,冷空气前锋已到达华北北部至东北地区西部一带,内蒙古出现大范围降温,呼和浩特昨天的最高气温还有15.9℃,不到24小时,目前气温只有-6℃。受此次寒潮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8℃~10℃,包括海南岛的海口等地也将受到影响,最低气温预计从4日的23℃降到9日的15℃。根据预报,除了西藏大部分地区与云南西部等地不受影响,降温幅度在6℃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九成,影响11.8亿人。



全国多地体验一夜入冬,南北速冻的同时,暴雪随之而来。据各地气象局发布的消息,11月6日8时至7日8时,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积雪厚度可达20厘米以上。11月6日早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满都拉镇,一夜降雪过后,积雪厚度达到了半扇门的高度。当天早晨,内蒙古锡林郭勒最大积雪深度达16厘米。7日至10日,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将出现强降雪,部分地区新增积雪深度10~20厘米,局地20~40厘米;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冻雨。济南今天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7日有暴雪。北京预计6日18时到7日14时,大部分地区将出现6毫米的降雪,部分地区大于15毫米。今年的初雪比以往早20天左右。



老天爷也时兴“买一送一”,继2020~2021年秋冬季出现拉尼娜事件后,今冬将再迎来一次拉尼娜事件,即2021年为双拉尼娜年。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中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冰雪灾害,这一年同样是拉尼娜年。



鉴于今冬又将迎来拉尼娜,人们不禁担忧,2008年的冰雪灾害是否会再现?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冷冬或暖冬只是学术上相较常年气温均值低或者高0.5℃到1℃的一个概念。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的背景下,无论是应对冷冬还是暖冬,在应急预案乃至能源储备方面,都应具备足够的冗余。



“双拉尼娜”有记录的历史上已有5次



根据冷空气的强弱,国内气象学界将其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四个等级。寒潮是其中的“王者”。根据冷空气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既为寒潮。实际上,寒潮就是一次高纬度冷空气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剧烈降温的天气活动。魏科解释说,国内每年都有7到8次的寒潮过程,至少每年会有一到两次的全国性寒潮。每年11月和3月都是寒潮发生比较频繁的月份。



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1月6日08时-8日08时)。图/中央气象台



此次寒潮之所以能席卷全国,很重要一点是,它走的是西行进攻路线,即从新疆出发,再一路向东、南方向扩散。再加之南方充沛水汽的配合,形成全国大范围雨雪天气。全国性寒潮影响的时间范围也比局部性寒潮长,大约能持续五天左右。



今年恰逢拉尼娜年,拉尼娜事件与此次寒潮有什么样的联系,又会对今冬的天气带来怎样的影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它与海面水温持续高于常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魏科说,“拉尼娜”的持续时间一般会将近一年,乃至几年的时间,属于气候的范畴。它为冬天每一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提供了更大的基础背景,但具体每次天气过程是否与其有必然联系,并不一定。



从1950年一直到今年3月,全球共发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按照强度级别,分为弱、中等强度、强事件。历史上仅出现过1次强拉尼娜事件,时间从1988年5月开始持续到次年5月;有9次中等强度事件;其他均为弱事件。



今年10月2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早些时候,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报也指出,一次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时候开始形成,并连续延续到第二年。至于双拉尼娜,魏科说,这其实并不罕见。1973至1975连续三个冬天都是拉尼娜。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双拉尼娜”的情况有5次。



暖冬冷冬温度绝对差值只有一两度



国家气候中心官方微信11月4日发布预测称,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季节内冷暖波动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国家气候中心进一步称,2021年12月,除东北、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到2022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的可能性大,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通常而言,有了拉尼娜事件,意味着有了一个强信号,即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形成局部偏冷天气。但是,拉尼娜只是众多影响冷空气路径的因素之一,像北极海冰也会施加影响。如果北极海冰比较稳定,融化不那么厉害,就有利于冷空气在北极地区聚集,不那么活跃,不太利于冷空气南下。诸如这样的因素,共同施加影响。如果能产生一致的叠加效应,就会使得天气偏冷。反之,则增加了天气偏冷预报的不确定性。而从目前看,北极冰还是比较稳定的。



事实上,通过分析1951年后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尼娜年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概率确实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



魏科解释说,所谓偏高或偏低,通常是指将一年里12月和来年1月、2月的冬季气温进行统计、平均计算,与过往三十年的冬季气温平均值做对比。魏科说,除了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国内外多个预测系统都预测中国冬季可能偏暖,并且北部偏暖幅度更大。欧洲中心(ECMWF)预测的冬季三个月(12~2月)温度偏差情况,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正常稍偏暖。日本气象厅预测的11月~1月温度异常,我国东南沿海温度偏低,而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温度偏高。魏科所在的中科院大气所也认为,中国今冬温度将整体偏暖,其中北部地区异常偏暖,大约偏暖1度以上。



按照以往的标准和国际惯例,通过将整个冬季气温较正常值高出0.5度或1度及以上,就称为暖冬,反之则是冷冬。具体来说,是根据单站点温差,暖/冷冬站点数占总站数,暖冬/冷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三项指标,来判定是否为暖冬或冷冬。当三项指标结果都统一、一致时,才能判定为冷冬或暖冬,否则为正常年。魏科强调说,其实所谓冷冬、暖冬,偏冷、偏暖,只是相比常年平均情况而言,冷冬和暖冬温度绝对差值也就一两度。



宁夏社区工作者在风雪中坚守。图/中新网



今年存在再现2008年冰雪灾害的可能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拉尼娜年份,我国南方地区水汽条件会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具体而言,今年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降水将偏少二至五成。2008年拉尼娜强度为中等级别,在许小峰看来,那一年之所以产生冰冻灾害,除了拉尼娜的作用,还有印度洋水汽输送的影响。



魏科分析说,拉尼娜出现,不利于南方降水,这从统计学上来看,是有意义的。2020年拉尼娜,冬季南方确实比较干旱,像浙江宁波等地都出现了用水紧张。但同样有拉尼娜事件的2008年却出现了降水,这说明每一年的情况都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套用某一年的情况来做判断。



他还指出,对于降水的预测往往比气温还要复杂些。具体来说,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北方降水的影响更弱,北方更容易受高纬度和中纬度环流影响,可预报性也更差。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机构能提前一两个月作出准确极端天气的预测,“这超越了目前的技术能力和认知范围”。在他看来,今年冬季是否还会再现2008年的冰雪自然灾害,“不好判断,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无法预测”。



魏科称,与其讨论整个冬季是不是暖冬和冷冬,更应做的是要多关注当下的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不要把预报和预警当儿戏来看。“每一次寒潮的过程,温度波动都有十几度,但冷冬和暖冬温度只比平均值相差0.5℃到1℃。比较起来,你该对哪个更重视?”



以备受关注的2020年冬季为例,很多人对其记忆还是“冷得哭”、“21世纪最低气温”、“20年来最低温度记录”,然而,这个冬季温度的变化像是过山车:2020年12月全国温度普遍偏高,1月初寒潮来临温度骤降,但是从1月下旬全国温度回升,2月温度骤升,迅速回暖,从华北到华南日最高温度迅速超过20℃。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甚至最高温达到29℃~30℃。将这个冬天的平均温度算下来,全国整体是暖冬。去年冬季同样是拉尼娜事件,极端寒潮事件的发生与整个冬季偏暖并行不悖。



当下,全世界范围内达成的共识是,在全球变暖大环境下,会增强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还可能会让极端天气在不常出现的地区亮相。在《中国气象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全球变暖是孕育不稳定事件的温床。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放大效应,使得原本像一根紧绷的皮筋的西风带变得松弛,造成冷空气南下,容易形成极端低温事件。



在魏科的判断中,今年冬季整体温度会偏暖,但并不意味着期间不会出现极端冷天气寒潮事件。现在只是11月份,接下来一定还会出现寒潮。而且,即便全国偏暖,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段依然可能会出现极端冷事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相对应的,在今年能源供应一度出现紧张的背景下,能源储备的紧张程度不取决于整体三个月平均下来的供应情况,而恰恰取决于“某一次寒潮过程有没有准备好”,能源储备部门和应急保障部门要有足够的冗余,“不能说今年是暖冬就不用准备或者少准备了”。

第2个回答  2021-11-10

寒潮危害: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当寒潮袭来时,天气将发生剧烈变化,这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寒潮和冷空气带来的冷却可达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过作物的抗寒能力,造成作物冻害或冻害。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耐寒生理温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北方的春小麦、豆类和油料作物都是耐寒作物,可以承受-7~-10℃的低温,萝卜可以承受-6℃的低温,卷心菜可以承受-4℃的低温,而玉米和马铃薯只能承受-3~-2℃的低温。此外,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耐寒性也不同。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当温度下降到0℃左右时,它们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在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寒潮过程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灾,而且由于冷空气入侵的范围不同,灾情程度也会有很大差异。

寒潮过后,气温骤降,冷却可持续一到几天。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冷却范围较大,中部和南部的冷却范围较小,但可能会发生结冰和霜冻。例如,1955年1月,由于南方持续爆发寒潮,武汉出现了-14.6℃,上海出现了-19.2℃,南宁出现了-2.1℃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岛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其中,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多地连续10-15天出现大雪和冻雨,造成交通、通讯受阻,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春秋两季,长江流域南部除大风降温外,常有雨雪天气。有时会发生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终霜、初霜和寒潮引起的霜冻,对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更大的威胁,往往导致严重减产。

寒潮防御:


在寒潮的冷锋之前,通常有低压作为其引导。因此,当寒潮锋接近时,第一次刮的不是强烈的西北风,而是微弱的南风或西南风。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气异常温暖偏南,这是寒潮到来的迹象。中国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报寒潮,提前做好防冻准备,对确保农业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1.由于冷空气来临时有强风,应加强脚手架设施,防止强风吹倒脚手架或打开棚膜加重冻害,并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2.低洼地区的油菜、绿肥、柑橘等果园,注意清沟排水,防止积水结冰加剧冻害;叶菜可以用稻草覆盖,以减少冰冻的危害。


3.蔬菜或花卉温室用草席、双层薄膜和其他隔热材料覆盖,以提高棚内温度。


4.畜禽养殖户要做好畜禽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增加畜禽舍的采光时间,提高产蛋率;通过注水调节养殖池温度,适当减少投料量。

第3个回答  2021-11-10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受此次寒潮过程影响,降温幅度在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1%,影响11.8亿人。

超20个省会级城市累计降温将达10℃或以上。其中,沈阳、长春、济南、呼和浩特降温可达17℃以上,沈阳更是将达到19℃。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4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本次寒潮范围之所以这么广,一方面受来自西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同时还有来自北极极地的冷空气“亲友团”助攻;另一方面,最近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发生转变,南北向移动明显,极地的冷空气一路南下,补充到了西西伯利亚。

部分地区或现11月罕见强雨雪

6日到8日,部分地区的EFI指数(极端预报指数)显示,降水量可能会是当地11月罕见的,具有一定极端性。一些数值预报还给出了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阜新一带局地积雪可能破纪录,虽然还存在变数,需要看天气系统的配合情况,但不得不提前防范。

第4个回答  2021-11-11

4日起,我国将迎下半年来最强寒潮天气。此轮寒潮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剧烈,部分地区还将出现较强雨雪天气。寒潮影响前后气温反差十分强烈,多地将经历“一夜入冬”、“隔日入秋”等换季式降温。

本周末到下周初

中东部多地最低气温

会陆续刷新下半年来新低

北方大部最低气温将跌至0℃以下

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最低气温大多降至个位数

华南不少地方最低气温也会降到15℃左右

强冷空气

什么时候抵达启东?

启东“签收”这股强冷空气的时间

预计在11月8号(下周一)!

注意!注意!

强冷空气即将抵达启东!

启东市气象局发布

重要天气报告

7日-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

气温“断崖式”下降

最低气温降幅12℃左右

6日偏东风陆上5~7级、沿江江面6~8级、海区7~9级。

7-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12℃左右,8日早晨最低气温4到5℃,局部有霜或霜冻;西北风陆上和沿江江面6~8级、海区7~10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