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林俊杰的《曹操》里这样唱道,而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也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汉室衰微,于是各路军阀纷纷各自为营,东南地区孙氏集团割据一方,历经几代人,在孙仲谋的统治期间达到巅峰;西南地区编草鞋的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成都称帝,南收蛮夷,北上五丈原,联吴抗曹;北方的曹操经过著名的官渡之战后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其子曹丕登基称帝,以魏代汉。吴、刘、曹三足鼎立成为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也让后世产生了无数关于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和作品。
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的风云,但实际上,据史料考证三国时期其实并不只是三个国家,乃是四个。在今辽东地区,那里还有一个燕国政权,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燕国没人提及呢?
我们在讨论原因之前我们先看看它的来历。东汉末年祸首之一便是董卓,这个董卓有手下有个部将,徐荣的同乡——公孙度。这个公孙度早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到任后,在当地推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让当地令行政通。在公孙度治理下,此地民风淳朴,太平安乐,宛若一个桃花源地,远离中原是非之地。
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于是,公孙度趁机割据辽东之地,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然后就向东东讨伐高句丽,向西攻击乌桓,向南夺取辽东半岛和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的东莱诸县,为自己的新政权开疆扩土。随后,在政治上,他招贤纳士,吸引人才,礼贤下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这个燕国大约成立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地,把辽东划分为了中辽和辽西两郡,在襄平城郊开坛祭祀,行天地之礼,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在政治上,按照古制建立礼法,出行时都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带着悬垂着九条玉串的帽子,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活脱脱一个辽东的土皇帝,在辽东之地开辟了新的政权,无论是从仪仗到车驾再到仪仗,无一不是跟大汉天子比肩的规模。
其实这个燕国的灭亡是在蜀延熙元年(238)被司马懿所灭,国祚四十八年,甚至比蜀汉政权的时间还长了六年。可最后这个国家还是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因之一便是远离是非,远离中原,地处偏僻。当年在曹操的官渡之战前,袁曹对峙时,曹操势力相比世家大族袁氏实在是很小,于是曹操便放任公孙度在北方发展,以此来牵制袁绍,自己趁机扩张势力,甚至欲与公孙度联手来与袁绍为敌。后来曹操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统一了北方,可是却无暇抽身去消灭公孙度。南方的孙刘联军、西边的马氏政权、内部的刘氏朝廷都让曹操一时间忽略了东北地区的燕国,任由其慢慢发展。
在漫长的三国角力时期,燕国排不上号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弱小到不堪一击。一来,燕国本属于苦寒之地,虽然国内国泰民安一片祥和但终究国力没有吴、蜀、魏国般强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立即带兵瞬间便把燕国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