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遇到过的陷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1

正在卖爆的一款电子产品被干掉了,整个数据组为这个事一直忙到凌晨4点。

这个电子产品我们澳洲站跟卖别人的,跟卖了两三个月了,每天的销量也还行。我们并不是以跟卖为主,只是这个产品因为一些产品报告的原因,一直都建不了自建。奇葩的是,那个卖家一直都没有赶我们走,甚至连个警告都没有。

我们每个运营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团队负责人不会每个后台都会去登陆检查。当然,也没那么多时间。而且我们赋予了各个站点运营很大的自主权,基本上大家都是以自己创业的心态去做好自己站点的工作。

另外,整个团队的SKU实在是太多,所以对于这个产品,我确实是不是很了解具体的情况。

为什么运营对于这个产品可以放心的去跟卖呢?澳洲站是新站啊,大家都还没注册品牌,也都还没FBA,都是光脚的心态。尤其是这个卖家一直都没有发个警告信,所以运营就一直觉得可以放心的去做这个事情。

从这个站点刚刚开始,那个产品就一直在做跟卖,直到这个月有了FBA仓,发了一批货进去,数量和金额都不低。

从我刚刚接触Amazon开始,我都不是很赞成去做跟卖这个动作,对于自己品牌的传播、产品的沉淀,一点好处都没有。即使是在14、15年,跟卖最好做的那个时期,我也没有去做这个事情。(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太傻了~~~~(>_<)~~~~,如果现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TMD一定用所有的资源去做跟卖)

跟卖就像吸毒一样,一旦上瘾了,你就很难摆脱了。自己不用抓破头去写listing,不用花钱去拍产品图,不用花钱去做任何的推广,随便跟卖一下,坐在那里等收钱。

2

其实这个卖家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我们,也不是不想赶我们走,人家只是在准备一招毙命。

这个listing被broke掉的原因是卖家告我们卖假货,向平台投诉说我们的跟卖他们出单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冒充了他们的产品。

平台发了小红旗过来,需要我们提供发票和品牌授权说明。

发票还好处理,这牌授权,想都不要去想。人家本来都是想搞死你,怎么可能还会给你授权?

我的意见是一方面马上移仓,把剩余的库存转到别的账号去,想办法做自建。

另一方面,找到对方,私底下解决这个问题,先把库存给解决掉再说。

找了好几个关系网不错的朋友去找那个卖家,联系上了。

要价有点高,我底线是给点喝茶的就差不多了。好沟通的,就做个朋友。难商量的,就算了,反正澳洲站也开放了注册,账号成本也不算高。

再说,我们做的平台还多得是。移仓了之后,没有再去做跟卖了,提交了写相关的报告,做自建。

还好,这只是在澳洲,如果是没米国,或者其他其他站点,整个账号都完了,损失就不止是一两百W了。

3

我在连载系列日记《 资金断裂,被迫从B2C转到B2B 》提到过刚刚踏进这个行业的时候,是做手机壳这些数码配件的。

iPad套之类的利润当时其实还不错,但是要看图案和成品的质量。皮料是PU的,要比PVC好,而真皮又要比PU手感和韧性都好。制造的材料,大家都可以找到原料商,加工厂也基本上每家都 一样。

当时大家的运营方式都差不多,基本都是海量链接跟卖、刷,关键是看用方式去刷而已。

我当时是做PU的原料贸易商,几家做电子产品皮套做得比较大品牌,都是我的客户。

不是因为我的价格便宜,相反,我们家的价格都要比别人家的高。像普通的PU、PVC,大部分都是十来块钱,我们的是24-32块一码。

一分钱,一分货。无论是耐黄变、曲挠、耐摩擦、耐寒,很多家的产品和我们的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所以,即使价格贵了一倍,做品牌的客户一旦和我们合作,就是一年以上,基本上都合作到我16年彻底转型为止。

3C数码产品,都是红海中的红海。他们建立贸易壁垒的方式,除了研发高质量的产品,主要还是从图案、纹路设计上入手。

这波人设计好纹路、图案,都不是马上就开印,然后做货放在亚马逊上卖的,都是统一申请好外观专利才进行下一步。

小卖,没有能力自己养活一个设计团队,很多即使连请个专职的设计师,都不太可能,连美工都是外包的。这一波卖家的生存之道就是跟风,大部分都是直接把图案抄袭下来,再到1688上进货。原来做货成本是二十多的,把真皮或者PU皮料换成更便宜的PVC,塑料、包装也到处省一点,整个成本就省下来了。

基本上早上我就去在档口收货,下去就到各个客户那里去转转,随便催下货款。

熟悉了之后,就了解了他们堆壁垒的套路了。

一开始,都随便小卖去上自己团队设计的产品,不警告,也不投诉。等有销量了,进FBA了,各个跟卖都给自己刷了了一波又一波的review,就准备开始收网了。

还记得去年搞到整个江湖都是血雨腥风的指尖猴子吗?操作的方法都是如出一辙。

当时我在朋友圈里面发出了警告,在那个月的25号之前,无论你做这个产品挣还是亏,必须要下架了,否则会死得很惨。

你们可能不是很清楚当时的指尖猴子有多火爆,十几个链接,一个链接至少有400多个跟卖。一个朋友连夜跟卖了其中的一个链接,一夜之间出货超过了2000个。

应该没几个人听我的,否则记就不会是一片哀嚎了。

利益面前,贪心总会战胜理智,谁都不会相信自己是最后接棒的那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