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的来历谁说下!再问下象牙塔是什么意思!谢谢、大家帮把两个问题解说下!

如题所述

三寸金莲:有一个朝代(忘了什么朝代)的皇帝昏庸无度,杀了一个女子的全家,幸存女子一人,那女子发誓要为全家报仇。他听说皇帝好美色,于是便将自己的脚裹成三寸小脚,意图吸引皇帝注意。终于有一天皇帝南下游玩,她得以见皇帝,便在前一天在自己的鞋上绑上木屐,在木屐下绣了一朵花,当她朝皇帝走去时,她走过的路变会有一排花。皇帝很好奇,便召见了那名女子。当女子脱下鞋,皇帝看到她的脚如此小巧,爱不释手。谁知此时女子拔出匕首刺向皇帝,皇帝没死,但却留下影响后世的三寸金莲
在汉语中,象牙塔原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2
三寸金莲」是对中国缠足妇女所穿的?花鞋的美称。缠足是中国的古老风俗,至今还未能确定是什麼时候开始的。有一说法,指这风俗始於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李后主令宫女窅(粤音妖)娘用布帛缠足,使脚成新月形状,以便在高六尺、用黄金制成的莲花台跳舞,此后宫内外一直仿效,成为风俗。

缠足是一种很不人道的风俗。少女在四、五岁时,便要用布将脚包住,使脚掌不能长大。随覂年纪增长,包脚的布裹得愈来愈紧,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脚掌变成三角形,缠足的妇女亦同时失去走路的能力。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代表缠足为当时的妇女,带来难以想像的痛楚。

三寸金莲就是套在那双呈「三角形」的脚掌上的小鞋。三寸金莲通常比一般的鞋更加华丽夺目,上面?覂牡丹、金鱼、福禄寿等中国民族传统图案,鞋头微向上翘。年轻女子穿的金莲,通常是鲜艳的红色的;老妇所穿的,是黑色或深色的。

清朝时,顺治、康熙等皇帝都有严令禁止民间妇女缠足,但缠足的习惯始终没有停下来。辛亥革命成功,当时的政府又把禁止缠足作为解放妇女的一项措施。五四运动时,也有制定「禁止妇女缠足」的规条。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思想逐步开放,己经再没有人缠足了。三寸金莲,现在只可以在博物馆见到了。

象牙塔现在多指高等学府,其实详细的解释在下面这个大段...里..
Ivory Tower(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比喻为学校
因为:
1.象牙之塔(象牙塔)Ivory tower,法语 la tour d'ivoire之译.
原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Sainte-Beuve,Charles Augustin1804-1869)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Vigny,Alfred Victor1797-1863)的话.
本意为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的.
后用以比喩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学者的现实社会,大学的硏究室等).

2.周作人使用了居住在高塔中的学者的比喻。有可能受到厨川白村《走出象牙之塔》的影响。

3.Ivory Tower(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 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 -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IvoryTower(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OldTestament,songof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neckislikeanivorytower.YoureyesarepoolsinHeshbon,bythegateof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参考:象牙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8317.html

象牙塔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本世纪同时代消极浪漫诗人唯尼的话。
意指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
鲁迅曾号召革命的文艺家要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中去,到旋涡的中心里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
现实中也有人误认为是高等学府之意,其实不然!
第2个回答  2010-06-22
象牙塔现在多指高等学府,其实详细的解释在下面这个大段...里..
Ivory Tower(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比喻为学校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64946449

第3个回答  2010-06-22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因此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总之,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传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象牙塔(Ivory tower),法语 la tour d'ivoire之译。 Ivory Tower是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Sainte-Beuve Charles Augustin1804-1869)在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Vigny,Alfred Victor1797-1863))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