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卫生常识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1.幼儿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人格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不能替代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可以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尤其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要有礼貌,不自私等。 四、培养其独立性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目标要一致,评价要一致,避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前后有不同的反应,一种行为一会儿鼓励一会儿反对,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基础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其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等教育原则,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理解、真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4.幼儿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
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都会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障碍和症候行为,也常常会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不仅能使教师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可以说,各种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心理卫生工作最主要的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除了进行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外,更应重视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工作。 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呢?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以下的一些心理卫生要求: 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即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进一步调查则发现,造成上述竭然不同的班级主流心理气氛与带班教师平时的主流情绪有密切的相关: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而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教师都是那些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教师。 因此,为了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我们幼儿教师,无论你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一定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时,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争取在组织幼儿的每一次活动时,都能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感染幼儿,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今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女性,女性在人格方面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就健康的教育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

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实践证明,我们教师的一些心理(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可以“传染”给幼儿的,比如,有一个教师在打开脚踏风琴时,突然发现里面有只小老鼠,她惊恐万分,并发出一声尖叫;后来老鼠跑出来了,个个小朋友见了那只小老鼠也都惊恐万分,再后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像那位教师一样,慌里慌张地躲开那只小老鼠,甚至有好几位幼儿跌倒在一起。

相反,如果见到那只小老鼠时,我们教师能镇定自若、勇敢地拿起扫帚追打那只小老鼠,那么许多幼儿一定会像教师一样追打那只小老鼠。可见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三、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环境应是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环境,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环境。

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从另外一种角度说,失败和犯错误也是幼儿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到一所幼儿园调查时,曾有一位园长向我夸她们的一位“优秀教师”在组织和管理幼儿方面“如何如何‘有方’”,她说,不管怎么“乱”的班级,只要让她们这位“优秀教师”去“整理”,她不久便能把小朋友们“镇住”,只要她在教室门口一站,小朋友们就会变得乖乖的――一动不动地安坐好……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这位“优秀教师”的出现,对所有的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我由衷地希望,我们的幼教界少些这样的“优秀教师”,因为这样的“优秀教师”会在心理方面给幼儿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幼儿常常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紧张状态,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四、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多些积极性评价,以期产生教育上的期望效应。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给幼儿以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经常给幼儿以消极的评价(如骂幼儿是笨蛋)。久而久之,幼儿也就觉得自己不行(是个笨蛋)。

(二)多些纵向评价,少些横向评价。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在评价幼儿时,我们应多肯定他们每天的进步,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不断进步;相反,我们如果仅仅重视横向评价,经常拿“落后”的幼儿与“先进”的幼儿比较,那么“落后”的幼儿永远不会有受表扬的机会,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有个中班的幼儿叫黄小勇,各方面都不错,可就是不大会拍球。我们第一天在幼儿园见习时,叫他拍球,他就是不敢拍,因为他拍得不好。

第二天,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能连续地拍了8下,正当我们为他的进步而高兴的时候,原班的一位老师走过来,对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