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管理学家是哪三个?

如题所述

1、石滋宜
现任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全球华人企业顾问中心(北京)董事长。20余年,石博士奔走于世界各地,拥有台湾“竞争力之师”的美誉。其领导的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被世界银行命名为“培训辅导机构典范”,仅在台湾,每年训练人次85000,辅导企业400家。

在内地首批推出的有《经营DNA》、《竞争力》、《CEO智慧》三本著作,其中《经营DNA》是石先生向大家重点推荐的中小企业管理培训宝典。

2、曾仕强

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专研中国式管理数十载,在我国台湾、内地及东南亚各国主讲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数千场次,广受赞誉。他被业界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式管理的培训教材《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行为》、《管理思维》、《管理大道》等著作。

3、白崇贤
曾担任华人首富蔡万霖、印尼富豪林绍良、泰国正大集团、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中国顶新集团、欧迪芬集团的企管顾问,现又协助海南岛椰风食品公司、希望集团攀登事业的高峰。

已在台湾、东南亚、日本及欧洲等地区成功举办了上千场讲座,受益听众逾三十万人;荣获"1996年台湾最杰出企业家"奖。其著作有《迈向另一座高峰》、《超越颠峰》、《新头脑风暴》等。

扩展资料:

管理学研究内容: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华人三大管理学家的详细资料,诸位学管理、经济的朋友不可不知哦:

曾仕强

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专研中国式管理数十载,在我国台湾、内地及东南亚各国主讲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数千场次,广受赞誉。他被业界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式管理的培训教材《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行为》、《管理思维》、《管理大道》等著作。

石滋宜

现任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全球华人企业顾问中心(北京)董事长。20余年,石博士奔走于世界各地,拥有台湾“竞争力之师”的美誉。其领导的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被世界银行命名为“培训辅导机构典范”,仅在台湾,每年训练人次85000,辅导企业400家。在内地首批推出的有《经营DNA》、《竞争力》、《CEO智慧》三本著作,其中《经营DNA》是石先生向大家重点推荐的中小企业管理培训宝典。

白崇贤

曾担任华人首富蔡万霖、印尼富豪林绍良、泰国正大集团、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中国顶新集团、欧迪芬集团的企管顾问,现又协助海南岛椰风食品公司、希望集团攀登事业的高峰。已在台湾、东南亚、日本及欧洲等地区成功举办了上千场讲座,受益听众逾三十万人;荣获"1996年台湾最杰出企业家"奖。其著作有《迈向另一座高峰》、《超越颠峰》、《新头脑风暴》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5

华人十大治理哲学家

首先要弄明白“治理”与“管理”的关系。你也许不了解治理,但你每天都离不开管理。“治理”与“管理”有什么不同呢?“治理”具有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特征,而“管理”是分散性、局部性、当前性的。也就是说,“治理”是战略性的,“管理”是战术性的;“管理”是落实“治理”的具体方式方法。因而“管理”要服从于“治理”,没有“治理”的“管理”从长远来看是低效的,其区别就在于“管、治”二字。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地将政府、国家的管理称为治理,企业、家庭等民间的组织管理称为管理。说白了就是,治理所管的范围特别大,是全面性的;管理所管的范围比较小,是局部性的。因此,治理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中国的历代治理哲学大师有很多,这里列举比较典型的十大治理哲学家。

一、百家宗师-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是兵学、治学的开创者。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姜子牙的治理思想奠定了兴周800年的基础,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二、道学圣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治(思想治理)的开创者。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三、儒学圣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多数朝代都奉儒学为治理经典。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四、兵学圣人-孙子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1]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的战略思想同样被后世奉为治理经典,其不战而胜的思想同样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五、儒学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当时春秋各国的治理影响很大。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六、墨学圣人-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他明确提出了以爱治天下的哲学思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七、治理圣人-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管子是最成功的治理实践家。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八、法家圣人-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

九、谋略圣人-孔明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治理蜀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境界。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十、当代治理学家-鲍之

这一位大家就没听说过了,因为他的治理学著作,已有版权,但正在出版过程中。

鲍之,字水龙,祖籍浙江萧山,退役军人。战略家、治理学家、资管专家,著有《大治通法》、《终极致富》。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军事家、政治家-鲍子(鲍叔牙)之后。

鲍之长期从事管理与咨询,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治理学研究、实践与探索。2000年在深圳市企业家管理创新研讨会上发表了“论管理的核心问题”主题演讲,引起与会企业家的高度共鸣。曾先后创立了“全员劳动激励机制、企业职衔制、连环营销”等方法;提出了“中礼思想、后余价值、公义价值、平衡循环、不变治万变”等治理理论;成功实验了“无为之治”;最终创立了“以人为本,八治循环”的大治和谐治理体系。2011年作者应邀担任某金融机构顾问,帮助其创建投资管理系统并取得成功,创立了财富终极解决方案。

《大治通法》是全球第一部治理学体系著作,他将东西方管理、《易经》、姜子牙、老子、孔子、孙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孔明以及毛泽东等历代圣人的哲学思想精髓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和谐治理体系,其八项治理为:志治、道治、法治、信治、教治、术治、度治、善治。并提出了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永续和谐发展。

《大治通法》著作权:粤作登字-A-00002572,《终极致富》著作权:粤作登字-A-00002573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华人三大管理学家的详细资料:
曾仕强
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专研中国式管理数十载,在我国台湾、内地及东南亚各国主讲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数千场次,广受赞誉。他被业界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式管理的培训教材《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行为》、《管理思维》、《管理大道》等著作。
石滋宜
现任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全球华人企业顾问中心(北京)董事长。20余年,石博士奔走于世界各地,拥有台湾“竞争力之师”的美誉。其领导的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被世界银行命名为“培训辅导机构典范”,仅在台湾,每年训练人次85000,辅导企业400家。在内地首批推出的有《经营DNA》、《竞争力》、《CEO智慧》三本著作,其中《经营DNA》是石先生向大家重点推荐的中小企业管理培训宝典。
白崇贤
曾担任华人首富蔡万霖、印尼富豪林绍良、泰国正大集团、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中国顶新集团、欧迪芬集团的企管顾问,现又协助海南岛椰风食品公司、希望集团攀登事业的高峰。已在台湾、东南亚、日本及欧洲等地区成功举办了上千场讲座,受益听众逾三十万人;荣获"1996年台湾最杰出企业家"奖。其著作有《迈向另一座高峰》、《超越颠峰》、《新头脑风暴》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