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古人眼中的好老师如下:

首先,师德与教师素质要求极高。古人认为,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不会做人,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毫无意义可言。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是《学记》,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本文献成文于战国末期,由汉儒记录编辑,流传至今。

在其中的文章中流露出了古人对当时教师的素质的阐述,向我们展示出了古人对教师的师德和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教育并不普及,名师如孔子,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成才率也不高。

而其中“可以为师”的好象没有几个人,汉代专置五经博士,由他们任大学教师之职,道德学识水准要求极高,选拔也极严,全国仅十余人。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老师的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对师德与教师素质要求极高。

其次,老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在古代的文献中,对于古人的课堂方式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在古代的教育著作中论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为现代的教育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比如“预”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相观而善”的原则等,其思想的精华至今为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是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即是放在现在也是十分先进的。

因此,古代的”好老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与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底。最后,老师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基础与历史文化发展状态,由此而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那么在这时,老师需要传授的技能也不一样。从周代的教学体系来看,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后世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唐代,老师还需要传授吟诗作赋,讲解文学功底,因为当时的科举比较看重写诗词的能力。

到了宋代成熟的科举时代,老师需要传授的主要是科举考试中的内容,例如:四书五经等。由此可件,老师传授的知识,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古代的三个“好老师”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老师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在古代作为一名教师,确实不易!不过,扎实学识,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学生,也是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老师”二字,意味着不断学习,严于律己,才能够教书育人,造福后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