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个个都是治国之才,为什么唯独朱祁镇当了两次帝王?

如何评价朱祁镇?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儿子,明宣宗死后,张太后立九岁的朱祁镇为皇帝,自己把握朝政大权。八年后,张太后死,朱祁镇开始亲政,开始他励精图治,大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来,他任用宦官王振,导致朝局昏暗,国力衰退。

此时,北方的瓦刺部落逐渐强大,他们经常南下抢夺中原财物,这使得朱祁镇十分恼火,他发兵二十万,命王振为监军,准备御驾亲征。临行时,他册立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弟弟朱祁钰处理政事。

由于王振不熟悉军队,随意指挥,士兵战斗力不强,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很快被瓦刺俘虏。瓦刺得到朱祁镇,如获至宝,想用朱祁镇换取明朝宝物、岁贡。明朝得知皇帝被俘,深感受辱,但是又不得不重视瓦刺的要求。

于谦等朝臣认为不可答应瓦刺的要求,于是与太后商议,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废太子朱见深。朱祁钰与于谦组织起军队,积极与瓦刺作战,一年后,瓦刺倍感压力,于是与朱祁钰商议,归还太上皇朱祁镇,与朝廷交好。

代宗朱祁钰见朱祁镇归来,心中十分不快,碍于情理,将朱祁镇软禁于南宫。七年后代宗病重,石享、曹吉祥等人见时机到来,拥立朱祁镇复辟。朱祁镇登基,立马废了朱祁钰,太子朱见济,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八年后,朱祁镇驾崩,从此结束了他从皇帝到俘虏、再从俘虏到皇帝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朱祁镇当了两次皇帝和当时的时局有关。

提到朱祁镇就不得不提他的母亲孙太后,当时还是孙嫔,深得宣宗盛宠,生了宣宗的长子即朱祁镇,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后就被封为皇太子,荣宠一时。

朱祁镇九岁就登基,年号正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得志的小皇帝。小小年纪就坐拥天下,如果他能好好被引导的话,将来或许能够名垂青史。但是朱祁镇偏偏被孙太后和宦官带歪了,变得盲目自大,急功近利,迫切想要像父亲和祖父、曾祖父那样,做出一番功绩来,所以他宠信宦官王振,最终也因为听信宦官怂恿,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亲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丢掉了皇位。

朱祁镇被俘虏了,但是大明朝不能没有皇帝,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联合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扶持了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景泰帝)登基称帝,尊称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镇被解救回来后,被安置在皇宫中的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在弟弟朱祁钰(景泰帝)病危时,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改年号天顺,杀了少保于谦、名将范广,朱祁钰时期被重用的忠良、功臣都被迫害;一时间人心惶惶,民间又爆发了数十万的流民起义,导致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受创。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临终前下令废除了宫妃殉葬制度,一直被世人所称赞,朱祁镇死后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镇一生,少年意气风发,中年遭遇了莫大的挫折,而后又重回权利的巅峰,在当时的时局里被历史推着向前进。

第2个回答  2020-02-22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即位初期,在皇太后和前朝重臣”三杨“等人辅佐的情况下,国家比较安定。但其亲政之后,明英宗逐渐亲近宦官王振,不听忠良,宠信奸佞,国家统治逐渐陷入危机。

明英宗即位十四年后,盘踞漠北的瓦剌部落在其首领也先带领下,对大明朝开战。尽管当时各方面条件并不成熟,但年轻的明英宗在所宠信的宦官王振的推波助澜下,决心御驾亲征。

于是从京师三大营临里时拼凑起五十万大军,启程征讨瓦剌。军队一行人本就士气不高,加上王振从中作梗,临时改变行军路线。最后导致大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伏击,全军覆没。明军一干精英将领皆战死,年轻的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

面对朝中无主,瓦剌大军不断进逼的困局,在皇太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即为景泰皇帝。景泰帝即位后,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与于谦为首的朝臣一同抵御瓦剌进犯。并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这时,在也先手中的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加上朝臣中多有赞同迎回太上皇的。在明朝与也先的多次斡旋下,也先将太上皇送回北京。回京后,朱祁镇又在南宫度过七年实为软禁的生活。

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乘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朱祁镇第二次登上皇帝位。朱祁镇成功复辟,遂成为有明一朝唯一一位两登帝位的皇帝。

第3个回答  2019-10-05
他第一次上位,是按照“父终子継”的封建宗法,第二次上位是代宗病重不能理政,且太子朱见济夭折,没有皇嗣,朱祁镇正好是个合格的人选。朱祁镇能够两次坐上皇位,是当时社会的需要,是历史的选择。
第4个回答  2019-10-05
朱祁镇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九岁时第一次登基,之后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虏,在夺门之变后第二次登基。他的一生有开明的时候,也有暴政,很难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