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贪嗔痴分别指的是哪些意思?

如题所述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3、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6
贪指贪财,贪色,贪吃,嗔指的是仇恨,痴主要是指不明白道理,愚昧。
第2个回答  2020-03-26
这是一种心境,贪就是对喜欢的东西过于偏执,总想着越多越好。嗔就是和贪想对立的一种,对讨厌的东西过于偏执,这东西越少越好。痴则是对于不懂的东西过于痴迷,沉迷其中。
第3个回答  2020-03-26
佛教里面指的意思就是欲望太强列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自己目前得不到的欲望,那么就会让自己变得非常的可怕。
第4个回答  2020-06-29
没有如来佛说的大智慧心,就没有一个人是不贪的,因为有痴必有贪。说的彻底的话,那就严重了,想成佛,想证得不生不灭,也是贪!更是痴!不是证不得,想证,想得,就一定证不得!经中明明说道,无寿者相。可是哪个能不着寿者相呢?不着寿者相,就没有人学佛了。所以,大贪才有大动力,不贪才能得到本具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