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常见的中国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传统习俗中值得一提有8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看春晚🌹✨

看春晚是近现代的流传下来的习俗,春晚本是一项综艺节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春晚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虽说春晚总是被人们说越来越不经看,但是人们还是非常关注春晚的动态。春晚是春节晚会的简称,泛指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之夜至第二年初的一场晚会,因举办时间为传统春节,所以叫春节晚会。

看春节由来: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执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根据影片内容显示,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当时的演出。当时的很多大师都曾经出镜,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人。央视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自1979年除夕开始播出。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

起初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在其第央视一套节目直播的综艺晚会,后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军事·农业频道、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央视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和央视法语国际频道都会同步直播。此外,从2008年至今,高清频道也进行彩排的录像转播;央视网、PPLIVE、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络新媒体也会同时进行转播。

春晚作为亿万中国人、华人华侨们共同瞩目的电视节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巨变。上世纪,国人的生活水平仅处于刚刚解决温饱水平的地步,尚无余力去注重自身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提升。因而,春晚作为覆盖面最广的电视节目,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除夕之夜全家共同看春晚就成了一个必备的项目。从此之后,看春晚就成了春节的习俗之一,而且春节有着守岁的习俗,春晚就成了一家人守岁过程中的娱乐方式之一,并且一家人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春节习俗之二:挂灯笼🌹✨

三十日家家户户有挂灯笼习俗,春节挂红灯笼象征团圆意义,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挂灯笼的习俗。


✨🌹春节习俗之三:关着门吃年夜饭🌹✨

而在南方部分地区要关起门来吃年夜饭,这个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了,据说还是和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有关。

小时候听爷爷说起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南方有很多地方吃年夜饭的时候,是要关起门的,等吃完了收拾好了碗筷之后,才可以把大门打开。而这也是有寓意的,爷爷说这个寓意着“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爷爷还说,关起门来吃年夜饭,民间的传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我们都知道铁拐李是知名的神仙人物,其是八仙之一。这个人虽然是一个跛脚,但却是一个神仙,而玉皇大也给他安排了任务,让他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就要去查看民情。于是每年的除夕夜的饭点,铁拐李就会化身为乞丐,然后挨家挨户去乞讨。然后再把乞讨来的东西逐一展示给玉皇大帝看,这样谁家穷,谁家富,就一目了然了。而玉皇大帝也是很公平的,对于一些富有人家,玉皇大帝会让他们收到一定的惩罚,比如遭遇灾害,免得让他们太富有了。而对于穷苦的人家,玉皇大帝则会大发慈悲,让他们多发几次财,避免太穷了。

后来这个事情在民间就传开了,其中就有一个很精明的商人,他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就把大门关起来,并且家里人也不大声说话,等到吃完了、收拾干净再打开门。这个时候铁拐李来了,已经吃得干干净净了,桌子上是啥都没有。铁拐李进来一开,这家人太穷了,于是就大发慈悲了,让这家多了几次发财的机会。于是很多人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纷纷学起来了,因此这个方法就传开了,大家都逐一学起来了,而关门吃年夜饭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不过,农夫认为之所以在南方有关着门吃年夜饭的习俗,这主要是因为在除夕当天会做很多的饭菜,而在冬天的时候又天气比较寒冷。如果把大门开着,这样饭菜容易被北风吹凉了,这样一来会影响口感和美味,二来还对身体不好,容易引起肚子疼!


✨🌹春节习俗之四:“关门爆竹”🌹✨ 

除夕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团圆饭的时候,要放“关门爆竹”,一般放1-3挂鞭炮,这挂炮的意思是将旧的一年的所有不愉快都送走,然后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一直守岁到新年的钟声敲响。

台州流传“关门爆竹”驱赶倭寇的故事,大批倭寇正在台州外海聚集。虽然被戚家军痛揍过,但狗,始终改不了吃屎的习性,他们准备在三十夜晚上,军民狂欢、防守松懈时,乘着黑夜偷袭台州。各位,要知道三十晚上是伸手不见五指,强盗们的偷袭,尤其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偷袭确实是容易得手。

到了晚上十一点多,强盗们的船驶近了台州湾,远远望来岸上静悄悄一片,这些强盗一个个乐不可支,以为又能抢个满载而归。谁知,他们笑歪了的嘴还没来得及合上时,突然岸上炮声轰轰,火光冲天,这般惊天动地的阵仗吓得日本强盗们屁滚尿流,一边带着哭腔吚里哇拉地喊着“所里挖那蚂蚁、所里挖那蚂蚁”,一边慌忙调转船头,赶紧逃命。

岸上的炮声依然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天亮时分,吓得魂飞魄散的日本强盗们躲在外洋瑟瑟发抖,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令他们吓破胆的只是戚大将军让百姓燃放的关门炮。从此之后,台州人三十晚上放关门炮习俗,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春节习俗之五:守岁熬年🌹✨

“守岁熬年”习俗是来源一个传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春节习俗之六: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七: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汉族过年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通常一家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回娘家习俗来源于民间古老交通不便利。在古代大部分女儿嫁出去后,很少有机会回家,那么探访父母方式,常见的就是回门了,除了新婚后的三天左右,后面便是每年正月初二适合回去,也被成为回门日,之所以选在这天,是因为初一要留在夫家帮忙招待客人,而且年三十或者腊月底都不大适宜回娘家,所以到了春节第二天,就可以带上礼物,和丈夫一同去娘家拜访了,有时候还要携带足够数量的红包发给亲戚家的小孩。久而久之大年初二回娘家,就成为很有特色的汉族过年传统习俗。


✨🌹春节习俗之八: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也叫“灯节”“上元节”,老北京人更喜欢称“元宵节”为“闹元宵”。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古代,这“元宵节”和“除夕”一样,人们最为看重,总是把它过得热热闹闹的,最典型的就是“闹花会”,也叫“走会”。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也是过春节时的最后一个习俗。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8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习俗,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过年好:春节是祭祖、拜年、亲戚团聚的日子,彼此问候“过年好”。2.贴春联、挂灯笼:人们贴春联、挂灯笼,寓意新春到来,欢欣喜庆。3.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全家人一起享用,象征团圆和家庭美满。4.压岁钱: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希望他们健康、快乐、顺利成长。5.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的传统表演,象征着祥瑞和好运。6.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表达着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7.走亲访友:有很多人会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祝福彼此新年快乐。8.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观众最为关注的年度盛宴。9.祭祀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祭祀祖先,感恩他们的栽培和关怀。10.扫尘洁物:在新年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将旧的东西清理出去,迎接新的开始。
第2个回答  2023-04-0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是全家团聚、共享团圆美食、祭祖、拜年、放鞭炮等传统习俗的重要时刻。以下是春节期间的一些传统习俗:
    贴春联:在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对联,表达新年祝福和吉祥话语。大扫除:春节前,人们通常会进行一次大扫除,象征着旧年的尘埃落定,新的一年带着清新的气息到来。去年货:过年前,人们喜欢购买各种新年用品和礼品,如新衣服、新鞋子、糖果、年糕等等。吃团年饭:春节期间,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这是表达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期望。拜年:拜年是一种祝福和表达敬意的方式,通常是年轻人到长辈家拜年,同时送上红包(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尊敬。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之一,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邪消灾的意思。看春晚: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大型综艺节目,成为家庭团聚和共度春节的重要娱乐活动。这些传统习俗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节日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期盼。
第3个回答  2023-03-02
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

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第4个回答  2020-01-19
春节一般都是放鞭炮啊,然后正月去拜年走亲戚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