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出现行为倒退,是因为父母用了什么方式奖励孩子?

如题所述

说起奖励,没有人不喜欢,能得到奖励说明自己做得好做得对,之后还要继续努力,这也是奖励存在的意义。

在各种奖励形式中,想必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得到物质奖励,公司年终抽奖如果能抽到一部手机那简直可以炫耀一整年,做了好事帮助别人后得到了一面锦旗那必然是要好好挂上墙的。

类似这种的奖励没有人会不喜欢不心动,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一样。

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很多家长也特别愿意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可是问题也相继出现了。



屡试不爽的"奖励式育儿"竟遭碰壁

阳阳妈一直很推崇“奖励式教育”,从阳阳小时候就开始了,洗一次碗就给买一个新玩具,或者多学会一个字就能多吃一包零食。

类似这样的物质奖励非常有效,阳阳也确实因此做了很多事。可是随着阳阳长大上了小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后,对物质奖励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期末考试前,妈妈提出要是阳阳考进年级前十就给他买新玩具,可是阳阳却提出要一个新型的游戏机,妈妈查了一下这个游戏机价格不菲,不想同意。

谁知这时候阳阳却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肯定考不好!你看着办吧!”阳阳妈吓了一跳,没想到就因为一个游戏机,自己竟然被孩子威胁了!她感觉这样的奖励方式好像并不太对,最终也没有答应阳阳。

谁知期末考试成绩出来,阳阳非但没有进步,反倒退步了很多。老师也说阳阳在考试前根本没有好好准备,好像是故意不想考好似的。

阳阳妈陷入了思考,之前自己一直信奉的“奖励式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贪得无厌,还学会了和家长讲条件,没有奖励就不学习了,他难道一直都是为了奖励在学习吗?可是等成年进入社会,没有了物质奖励,他还能主动学习和进步吗?



家长容易陷入的奖励方式的误区

阳阳妈这样的担心和反思不无道理,物质奖励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和进步,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诱发了孩子行为的倒退。这其实是因为很多家长只是在凭感觉盲目奖励,陷入了很多误区:

1)让奖励变成了一种习惯

什么叫做习惯,睡前刷牙,早餐喝牛奶,一周健身一次,这都可以称作习惯。我们会发现,这些行为都是有固定时间且持续进行的,养成这些习惯是对人有益的。

可是很多家长却把物质奖励变成了一种习惯,像吃饭喝水一样的习惯,总是在一些固定的时间频繁进行奖励,有的甚至每天都会一次奖励,这就导致孩子对此产生了依赖性,一旦中途中断了一次,或者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难以接受。



2)奖励的内容过于单一

如果每天都让你吃泡面,你会不会烦?

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每次的奖励内容都是重复的,孩子很快就会厌烦,也就没有了努力的动力。

有的家长为了图省事,喜欢买上一箱零食放在家里,每次奖励一包,从来不会变个花样。这样的奖励孩子宁可不要,也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3)只按照自己喜好去奖励

有一部分家长是非常独断的,从不在意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而是始终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奖励。

就像《小欢喜》中的英子妈妈,英子明明想要和天文有关的奖励,妈妈却总是给她一些试题做奖励,并自认为这才是对孩子好。殊不知在孩子看来,这根本不是奖励,不过是家长的一次自我满足罢了。



长期的物质奖励其实弊大于利:

物质奖励有误区,家长们要谨慎。除此之外,家长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期进行物质奖励,其实是存在很多弊端的:

1)转移孩子学习的目的

就像阳阳一样,比起考进年级前十,他更想得到的是游戏机,既然得不到游戏机,也就无需努力学习了。

而就算妈妈答应了给他买游戏机,他为了游戏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变得非常功利了。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但依赖于物质奖励的孩子,却把得到奖品当作目的,把学习变成了一个获得好处的手段,丢失了真正的目标



2)让孩子失去学习的真正动力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热情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也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

可是如果家长总是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就会让孩子的求知欲望不再纯粹,把心思都放在了担心能否获得奖励上。

这让孩子时常觉得忐忑,难以安下心来学习。而且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家长的要求得不到奖励,挫败感就会逐渐加深,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厌学的情绪。

3)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对孩子而言,长期追求物质,难免会养成凡事“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错误价值观,会觉得有了钱之后就能做任何事情,谁有好东西就向谁靠拢,从而严重影响今后的为人处世。



正确的奖励才能达到正确的效果

物质奖励本身没有错,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1)给予奖励的同时强调是因为行为

物质奖励可以存在,但是在奖励之后,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告诉孩子之所以可以得到奖励,是因为他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很对,今后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让孩子知道,你其实更关注他的所作所为,今后他才会更加努力。



2)多给孩子精神上的奖励

比起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孩子更加有益,也只有精神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只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吝惜言语,而且表扬的时候要发自真心不要浮夸,要让孩子真正感觉到父母是欣赏自己认可自己的。这样孩子会一直记在心里,转化成不竭的动力。

3)奖励要有节制有原则

当发现物质奖励变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悬崖勒马”,不要任由孩子去索取。

要及时更正,让孩子意识到何为真正的奖励。家长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可行的奖励原则,不要单方面突然改变,也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要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和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4
家长总是只有孩子表现的好的时候,才会给他奖励,这就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很多的想法,为了追求这种奖励,他们就会严格的按照自己父母的想法去做事,就导致了行为倒退。
第2个回答  2021-01-24
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去奖励或者是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对于孩子有很大意义的生活经历,然后有引导性的奖励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这些方式的奖励都能够让孩子树立信心。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家长可以通过一种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然后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奖励,但是奖励要有节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