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在五国被歼灭后独自面对秦国的时候是什么心态?

如题所述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打下辽东,俘虏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到了这个时候,战国七雄,也就只剩下秦和齐了。

第二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都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齐遂亡。当秦灭五国的时候,齐国大概已经做好了乐天知命的心理准备,心态大概不好也不坏,有一种“寿终正寝”,天命如此的感慨吧。

齐国是六国之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一个国家了,因为它的文化包容而多元,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思想统一的社会局面。

齐文化是一种人治文化,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缺少法制保障。尽管秦文化也不是什么法治文化,但齐文化的人治色彩要浓厚得多。由于这是一种人治文化,表现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便会是这个样子的:

1、国君的贤愚决定着国势的兴衰,桓公首霸,威王中兴,都是这种例子,一旦明君去世,国势便随之衰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齐桓公,曾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称霸四十年,可桓公一死,五子争位,政局长期动荡,国势一落千丈。

2、对内外政策缺乏连续性、一贯性。齐威王之后,齐国内政日益腐败,对外政策连续失误。曾多次合纵,却又不能给秦国以致命打击;冒险灭宋,又成为列国众矢之的。正当齐国国势表面上如日中天十分强盛时,燕将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几近灭国。

算下来齐国已经是被“灭”过一次的国家了,所以大抵比其他五国心态要好一些。虽后来凭田单复国,却国力大衰,从此一蹶不振。等到齐王田建即位,奉行“谨事秦”的方针,从不参与诸侯对抗秦国,采取孤立主义的自守政策,坐视秦国日益强大。

3、尊贤尚功的传统不能坚持如一,宗室贵族势力日盛。“尊贤尚功”齐太公立国以来的传统治国方针,而且齐国也正是靠这一方针日益强大的,但由于齐国没有法制保障,当君主开明时,还会“尚贤任能”,“礼贤下士”,一般的君主,则往往“亲亲上恩”,任用宗室贵族势力,甚至或打杀害持不同政见的贤士。

姜齐时期,国家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宗室近亲手中,到田氏伐齐时,又培养了一个田氏宗族势力,使得齐国宗室势力强大,一直处于内部政局不稳的局面之中,田婴、田文(孟尝君)谋杀齐闵王不遂,叛逃国外就是极好的例子。

齐国有闻名诸侯的稷下学宫,然而就是稷下学宫立出品的黄老之学和阴阳学派,到了齐国后期逐渐成为了齐国文化中的主流,特别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诗齐国土生土长的学派,它吸收了道家思想加以改造,在治国方针上主张外法内道,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黄指黄帝,老即老子。在人们心中,皇帝是最完美的“王道”象征,齐要统一天下,做超越桓、文的事业,就必须构筑一种“王道”理论体系。而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一向主张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其自然,如果妄加作为,必然招致失败。

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之学能够在齐国成为主流,就是因为其思想符合齐国的统治阶层。到了齐国后期,齐国的统治者们依然抱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心态,在列国纷争,一切凭借武力取胜的环境下,齐国的民心、军心早就不在了。

加上装神弄鬼的结合阴阳五行说的神仙方士,鼓吹长生不死,使得齐国中上层社会都疯狂追求“修仙”,人世间的权力纷争,列国战争,哪里有修仙重要啊。

同时,齐国的奢侈之风比其他六国严重多了。齐文化里面崇物利,卑义礼。对物质利益十分重视和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都可以抛诸脑后,齐国的私斗也十分厉害,“怯于众斗,勇于私战”。

总而言之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齐国,使得齐国中上层普遍自私自利,没啥家国大义的概念,就跟做生意的一样,在哪里不是卖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