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的现象。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当血胆红素>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黄疸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的症状,包括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多种情况。
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巩膜、黏膜发黄。又因为不同的病因会出现不同的伴随症状。
黄疸伴有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败血症、疟疾及各种原因所致急性溶血。
伴有肝肿大,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
伴有胆囊肿大,见于胰头癌,胆总管癌等。
伴有脾肿大,见于肝硬化、疟疾、溶血性贫血等。
伴有腹水,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如出现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发黄,应及时就医,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出现黄疸的具体病因。
如果只是有黄疸的症状,病因不明,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如果有剧烈上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如果是新生儿,应前往儿科就诊。
对于黄疸患者,在明确病因之前,要停用效果不明确、可能损伤肝功能的药物,如果伴有剧烈腹痛等症状,注意休息,及时就诊。
由于导致黄疸出现的原因各异,所以要积极就诊,明确引起黄疸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由于黄疸患者大多数有肝功能的损害,如果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机体将消耗蛋白质,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所以,在饮食上要适当给予营养支持,保护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