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名与台湾人名拼音

如题所述

在海外的朋友和常在外网混的朋友常常会遇到香港同胞或香港某蜚蠊目昆虫的姓名拼音,一眼看上去能看出来是汉语名字,但有时就是不知道怎么念。或者台湾同胞或台湾某无尾目两栖类的姓名拼音,感觉很像汉语拼音,又感觉不像汉语拼音。接下来教大家怎么区分。

前排先说一下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这可能是威妥玛拼音,也可能是国语罗马字,可能是个台湾名字。威妥玛拼音可以对应汉语拼音Ye Zhe-yu(或Ye Che-yu),国语罗马字可以对应汉语拼音Yè Zhé-yú,视频里的发音就是Yè Zhé-yú,所以,无法分辨。

汉语的罗马化转写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上,汉语的罗马化经过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发明和改造,这些转写方法中,有相似有不同,因为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同时使用多种方法或者尚未对使用的方法进行规范,导致了各地名字罗马化后到了无法互通的程度。

香港在殖民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拉丁转写方案,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以粤语为基础,也有官话和地方各种方言发音。

2、倾向于英语发音拼法。

3、粤语随时间在变化,拼法也跟着变化。

4、没有标准,没有统一,各时期、各种拼法同时使用,存在一拼多音、一音多拼。

比如历任特首:

1、董建华Tung Chee-hwa(威妥玛拼音:Tung Chien-hua,粤拼:Dung Gin-waa)。

2、曾荫权Sir Donald Tsang Yam-kuen(威妥玛拼音:tsêng Yin-ch'üan,粤拼:Zang Jam-kyun)。

3、梁振英Leung Chun-ying(威妥玛拼音:Liang Chên-ying,粤拼:Loeng Zan-jing)。

4、林郑月娥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威妥玛拼音:L-chêng Yüeh-o,粤拼:Lam-zeng Jyut-ngo)。

历史上不同时期香港所用的拉丁转写方法各有一些异同。

声母:

韵母:

声调:

使用时,为了避免各种符号,送气符号'会省略,导致p与p'、t与t'、k与k'、ts与ts'、ch与ch'不分,而由于发音问题,ts(含ts')与ch(含ch')也可能混用。

有时也会采用更接近英语发音的拼法,比如:

古天乐Louis Koo Tin-lok(港拼:Kwu Tin-lok粤拼:Gu Tin-lok)

如果说香港拉丁转写方案的混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规范,自由演变下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台湾则处于另一个极端,它的拉丁转写方案的混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一个严格规范的方案。与殖民下的香港不同,台湾在战后对“中华正统”还是有想法的,它的拉丁转写方案希望能够正确显示声调,而且是不依赖符号的显示,而且拼法上更加自然而不是仅仅添加一个表示声调的字母。

鉴于此,台湾使用1928年制定的“国语罗马字”。但这套方案太过繁琐,台湾的罗马转写仍在大范围地使用威妥玛拼音,或者混用多种转写方法。

比如,历任伪“总统”:

1、蒋中正Chiang Kai-shek(威妥玛拼音:Chiang Chieh-shih国语罗马字:J Jieh-shyr粤拼:Zoeng Gaai-sek)。

2、严家淦Yen Chia-kan(威妥玛拼音:Yen Chia-kan国语罗马字:Yan Jia-gann)。

3、蒋经国Chiang Ching-kuo(威妥玛拼音:Chiang Ching-kuo国语罗马字:Jeang Jing-gwo)。

4、岩里政男Lee Teng-hui(威妥玛拼音:li Teng-hui国语罗马字:lii Deng-huei)。

5、陈水扁Chen Shui-bian(威妥玛拼音:Chen Shui-bian国语罗马字:Chen Shoei-bean)。

6、马拖拖Ma Ying-jeou(威妥玛拼音:Ma Ying-chiu国语罗马字:Maa Ing-jeou)。

7、蔡猪王Tsai Ing-wen(威妥玛拼音:Tsai Ying-wen国语罗马字:Tsay Ing-wen)。

可以看到以国语罗马字为主,最后两个又当又立的都是威妥玛拼音和国语罗马字混着用的。(常凯申除外,为了体现自己是孙中山没有亲缘关系的亲儿子,名的部分是粤语的罗马字)。

由于“国语罗马字”太麻烦,用它的人反而会比威妥玛拼音少,比如:

林志玲Lin Chi-Lin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