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北京旅游,除了那些出名的诸如天坛公园、颐和园等这样的公园之外,都不屑于去公园游玩。北京作为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如果只注重那些出名,而忽略一些真正有文化内涵却小众的,真的不应该。
北京有些公园,景色优美,历史悠久,但名气真的是小到似乎只有附近的居民才知道。我喜欢去这些公园,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北京城几百年的建都历史都是散落在北京城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想要了解真正的北京,绝对不是大家在前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而是去看北京那几百年仍旧有印记的文化。
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文化和历史,却不被很多游客重视的地方。紫竹院公园免费,靠近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动物园,每天从这个公园门口经过的人流串流不息,但是这个公园里边却显得有点冷清,不过冷清并不能代表这个公园没有游览的价值。
什么是“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公园的名字的来历,和一座明代的叫做福荫紫竹院的庙宇有关。这个庙宇在历史上其实已经破败,从1953年开始,根据一些资料和保存的遗迹,又重新复原了明朝时候的福荫紫竹院,建造了现在咱们都能看到的这个公园,并且公园就以紫竹院命名。这个周边的社区等等,也都和紫竹院在名称上有了一定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明代的时候要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这样的庙宇?这个其实就和老北京城历史有密切的关联了。现在的紫竹院公园主体部分,就是一个景色美丽的湖泊,这个湖泊据说因为这个地方在元朝的时候这里就地势比较低,郭守敬在高梁河上游开挖长河时,在这个地方挖出了这样的一个人造湖,并且这个湖形成之后,也成为了北京城的一个重要水源。虽然现在这个湖泊只是用来观赏,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可一块水源宝地。
而这个湖泊的北面,在明代的时候修建了紫竹禅院,主要是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因为观音菩萨就是居住在南海紫竹林,所以这个地方就种植了大量的竹子,还在湖上修建了小岛和几座拱桥,成为了一个有江南特色的园林,也成了一个京城风景观光的胜地。
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块的水域和颐和园的水域是相通的,皇帝游览时这个地方是必经之地,后来公园建成后,根据公园里锻炼的老大爷说,夏天的时候,颐和园的游船是会从这里经过的。冬天不通航,因为水面结冰。
北京竹子文化最佳体验地
现在紫竹院公园里的景点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围绕着水源依次展开,主要以竹子为特色。这些景点大部分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和竹子文化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个地方也算是北京城中,现在了解竹子文化的最佳去处。
就算是在寒冬,这里的竹子依旧青翠。走进公园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步道,两侧都是翠绿的竹子。这也是公园所有的景馆的一个基本元素,这个公园里的很多亭台楼阁、水域美景都是以竹子为背景的。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位于公园的中部的这个楼阁,这个亭子算是公园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即便是在冬天,也可以看到茂密翠绿的竹海,风景十分不错,甚至有点电影里的感觉,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看过如此多的竹子。对于北方人来说,见到这样大面积的竹子是很困难的,北京地区,也只有这里才能有这样的风光。
除了竹子,这个公园里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水。这个公园的水域面积很大,冬天的时候水面都结冰了,我去的时候公园有很多工作人员在整理结冰的水面,据说为了推动冰雪运动中,这里的水面过些日子可能会成为一个可以在上面游玩的滑冰场。
相信很多在北京的朋友也都会很期待这样的滑冰场,因为其实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能够踩上冰面玩耍一番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的。北京有如此多的公园,我知道的不过也就是这个紫竹院公园里的一个。
除了以上所说的,紫竹院公园里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这个景致被叫做跨海征东,这是一个咱们中国象棋的棋盘,是一个园林雕塑,所描述的内容是中国象棋一个十分著名的难解棋局之一,如果对于象棋感兴趣的话,这个地方可必须要看看。
总得来说,北京如果你想要感受一下竹子的文化,紫竹院绝对是首选,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个曾经北京的水源地,绝对也是发现北京城故事不能错过的景点。尤其是冬天的紫竹院,标准的人少景美。
游玩建议
紫竹院公园以竹子为特色,算是北京特色比较鲜明的一个公园。整个公园把全部的景观看完大概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公园里早上人会多一点,有很多人都是徒步爱好者。公园其实是一年四季都适合去玩的,如果冬天去玩,一定要注意不要看着冰面很厚,就往上面走,一定要注意安全。
这个公园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可以乘坐地铁到国家图书馆站下车,如果是外地游客,建议可以和北京动物园放在同一天游玩,这个景点是免费的,北京动物园可能需要收取门票费用,两个景区步行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写在最后
像是北京紫竹院公园这样的有文化的公园其实在北京有很多,只是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到北京一次,行程都会是长城、故宫、天坛之类的,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公园。如果是真的想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在北京看下竹子文化的话,紫竹院公园应该很不错。
也许你夏天到了颐和园,坐的游船就从紫竹院公园经过,你不知道而已。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