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智能发育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一)大运动发育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感、敏捷性、力量这四个基本动作能力都得以发展。跑步速度加快,快跑时更加平稳;能够真正地跳跃;表现出成熟的扔、抓行为模式;可以通过蹬轮子来骑两轮自行车。

随着儿童的脚步越来越趋于平稳,他们的胳膊以及躯干就可以尝试去完成新的技能,如扔球与抓球、踏三轮车、抓住单杠和吊环摇摆等。之后,他们身体的上下运动会整合到更为精练的运动中。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能够驾驶脚踏三轮车,蹦的时候也能够灵活地移动整个身体。

关于球类的技能,5~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能够把肩膀、躯干、胳膊和腿等协调起来扔球和抓球。5岁儿童在扔球的时候会让自己的重心前移,也会随之移动脚步,这样球就跑得更快、更远了。在抓球时会预测球落下的位置,移动整个身体,让身体前移、退后或者移到旁边,不再是把球压到胸膛上,而是用手掌和手指来抓球,用胳膊和身体来缓冲球的力量。

儿童还能够闭眼用一只脚站立10秒钟,交替地使用双脚进行单脚跳,能自己跳绳,用球棒或棍儿击球,能用双手接住空中抛来或反弹过来的网球,能把网球投进2米远的废纸篓里(但精准度不是很高),双手抓住单杠或横木垂悬10秒钟,能传运大球等。

(二)手部动作发育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的精细动作技能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手和手指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自身的照料,能够用刀切软的食物、系鞋带;(2)绘画与书写,画出来的人会包括头、躯干、胳膊、手、腿、脚六个部分,会写一些数字和简单的汉字。对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更大的注意广度,对更为复杂的手部运动的记忆力以及实施动作的灵巧性都明显增强,儿童也会从对自身身体的控制上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5~6岁的学龄前儿童生活自理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渐可以自给自足。他们用餐时不仅能够灵活地使用餐具,还能够自己盛谷类食物、用餐盘端送食物。口渴的时候,自己能够从大瓶子(1~2升)里倒水喝。每天的洗漱也可以由自己来完成,自己刷牙、梳理头发。洗澡的时候,自己可以调节淋浴器或洗澡水的温度,能够分辨衣服的前后并穿脱衣服,自己系鞋带。讲究个人卫生,大小便后知道冲水,便后洗手。在家人的要求下每周能够做一件家务,比如扫地、倒垃圾、整理报纸等。

随着知觉、语言、记忆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的提高,儿童的绘画与书写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岁时,大部分儿童都会使用成人的握笔姿势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角度进行绘画和书写。他们在画中学会表达更多的现实意义,如在画“人”的时候会添加上人的特质,如眼睛、鼻子、嘴巴、头发、手指和脚,并在轮廓内着色。他们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到简单的图画,能画出自己认识的东西。到6岁时,多数儿童可以写出字母,照着字帖能够写几个简单的字,写自己的名字,能写从1到10的数字而且写得十分清楚。但是,他们的字体很大,因为他们使用整个手臂来写字,而不是靠手腕和手指用力。当铅笔断了,他们会使用转笔刀来削铅笔;写错时,也会使用橡皮擦除。

除此之外,儿童可以沿对角折纸,能够从厚度不超过5~6毫米的纸上剪下图片,用锤子往软木里钉钉子,自行将绳穿入大针并进行缝合。

(三)认知能力发育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强烈,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追根究底,如“树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刮风?”“什么使空气流动?”“什么是空气?”等。

问题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宽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他们喜欢学习,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后会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和别人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儿童在观察图片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观察一幅秋天的图画时,儿童能够根据树叶颜色变黄、飘落下来、果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等图画的细节进行分析,推断出是表达秋天的图画。另外,在观察图画时,5岁以后的儿童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

在注意力方面,儿童会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保持对某一件事情的专注。比如,他们为了控制自己用眼睛盯着需要注意的事物或事情,会用两只手捂住耳朵防止被杂音干扰等。

在有意记忆方面,儿童在跟随老师复读数字串时,一边听老师读,一边自己默默地跟着念。在识记字形或其他不熟悉的形状时,他们会利用联想以帮助记忆。5岁以后,儿童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能够按类别记忆。例如,记忆任意给出的一些事物,如苹果、卡车、香蕉、猫、狗、公交车等,在延迟回忆时,他们会这样说出来:苹果、香蕉、卡车、公交车、猫、狗等。

此时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够根据概念进行分类。

给儿童一些画有车、苹果、小猫、桌子等物体的图片,他们就能够按交通工具、水果、动物、家具等概念进行分类;也掌握了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能够正确回答“动物园里是动物多呢,还是大象多呢?”一类的问题;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比如“为什么出门要打雨伞?因为下雨了”。

在认知活动中能够构思行动计划并采取行动方法。例如,在玩走迷宫的活动时,儿童先用视线尝试着走出迷宫,然后再拿起笔走;在绘画时,他们先在头脑中进行构思,然后再拿起笔画。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开始能够按照事物内在的、比较本质的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如“椅子断了一条腿,站不稳”“皮球是圆的,可以滚动”“铁球是实心的、铁做的,会沉到水里”。

5~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且有情节。例如,儿童在绘画之前说“我要画李老师”,这表明他们在绘画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主题,而且所画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展开想象的。例如,“李老师戴着眼镜,手里拿一本书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看花园宝宝的书。’”他们想象的内容的新颖程度也有所增加,例如,围绕主题活动“假如我有一个魔术棒”,儿童就会想象“我会变出一艘宇宙飞船飞到月亮上面”、“我会变出许多件漂亮的衣服,穿上之后像白雪公主一样美丽”。儿童的想象力也越来越符合客观逻辑,例如,儿童在画一个小女孩的头像时,如果笔盒里没有红色的水彩笔而画不成红色的嘴唇,他们就会擦掉头像改画别的;当儿童用积木搭桥时,会说“要是有一块拱形的积木就好了”。

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已进入社会戏剧性游戏阶段,这时儿童能够建构出越来越精细的社会性内容。他们经常模仿成人,如扮演老师给学生讲课,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把日常生活中所参与的活动,如购物、进餐等,预编成游戏。5~8岁后,他们游戏的组织性逐渐提高,进入规则游戏阶段。这种游戏可以遵循公认的规则,如交通规则,也可以是儿童自己拟定的、游戏伙伴共同遵守的规则。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满足探索的需要,逐渐学会友好、合作、遵守规则;在集体游戏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与所扮演的角色和别的儿童协调起来,学会克服困难,从而促进认知和社会化的发展。

此时的想象游戏已发展到极致,他们不需要依赖或借助任何实体物件,仅依靠语言去想象人物与情节,会与玩伴计划扮演的内容与程序,并在游戏中进行适当的改变,喜欢在他人面前进行故事表演。

时间知觉能力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和其他认识能力的高度发展,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掌握的能力。5~6岁学龄前期儿童开始能辨识一日之内三个较大时间单位的时序——上午、下午、晚上,能按顺序说出一周之内的时序。但他们对一日时间的延伸“昨晚”、“明早”这些相对性的时间概念,明显低于对一日之内时序的认知,要到7岁时才能掌握。

关于数学方面的技能,儿童在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5岁学龄前期儿童能点数4~6件东西,6岁能数数到100,数7~10件东西,能够理解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的意义,能把1~10的数量和数字配对,能在数数的时候使用更高级、更简便的加法策略。6岁的儿童会使用最小策略,当问他们8+3等于多少时,他们会从较大数字的基数值开始把数字相加(如8、9、10、11)。尽管学龄前儿童除了数数策略和最小策略以外还会使用其他的规则来加减数字,但是这些方式几乎都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5~6岁的时候,他们尽管从没有上过一节正式的语法课,但可以使用大多数的语法规则,讲话非常像成人。

在拼读方面,5岁学龄前期的儿童能够背诵全部的声母表,听指令能指出字母。

5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尝试看着图片读书,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尝试大声地念简单的书中的内容。

此时期的儿童了解了一些有关人物的职能,例如,医生是给人看病的,护士是给病人扎针的,老师是教学生的,农民是种地的,画家是画画的等。

他们熟知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环境,如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想吃糖了要去超市购买,要到动物园才能看到大象和猴子,汽车坏了要去修理厂进行修理,头发长了要去理发店理发等。

他们对天气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晴天、阴天、刮风、下雨等。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例如,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有陌生人给糖的话,他们不会吃;看见房子着火了,会告知大人。

(四)语言和交流能力发育

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词汇数量显著增加。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的词汇量已达3562个(史慧中,1986)。

词类的扩大。儿童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其次是副词、代词、数词,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的使用还比较有限。5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已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使用,但表述起来还是有些模糊。例如,把“一把椅子”说成“一张椅子”,把“一桶水”说成“一满水”等。对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的掌握和运用仍有一定困难。

对语法的掌握。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已能实际掌握和运用许多规范的语法来反映事物简单的逻辑关系,还能很好地纠正早期的语法错误。在表达能力方面比3~4岁的儿童有了进一步发展,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感情。5~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学会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能够使用条件复合句、因果复合句这样的复合句进行表达,例如,在央求妈妈到户外玩时,他们会跟妈妈说“如果不下雨,我们就出去玩吧!”;在表明原因时会说“因为椅子太沉了,所以我搬不动”。他们会经常使用连词,最常见的是“但是”、“可是”,例如“我和明明的鞋子都是黑色的,但是我的鞋子上有带子”。语言从无修饰句发展到有修饰句。句子的修饰语成分增多了,出现了状语、补语等。他们在使用状语时除了使用行动状语和地点状语外,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时间状语,如“妈妈昨天带我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了”。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能较多地使用补语,如吃完饭,他们会说“我吃得饱饱的”;看见汽车疾驰而过,他们会说“汽车跑得真快!”等。语句也由陈述句扩展到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5岁左右出现许多因果关系的问句,如“为什么灯灭了?”“为什么吃多了糖会牙疼呢?”“为什么我没有得到小红花呢?”等。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6岁左右的儿童98%以上可以使用完整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5~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从对话语言发展到独白语言。随着儿童独立性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常常脱离大人,独自去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获得自己的经验、体会和意向,而且还会把获得的这些经验、体会和意向讲给大人听。这样,独白语言就发展起来了。5~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不但能够系统地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而且能够大胆而自然地、生动和有感情地进行描述。有时,他们也会从语言使用的情境中推测句子的含义,例如,一个吵闹的6岁儿童听到她的老师说“哎呀呀,你今天可真消停”时,她可能会注意到,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和它的讥讽语调或语言背景之间是矛盾的,由此觉察到老师话语中的讽刺意义。学龄前期儿童的语言就这样从情境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情境性语言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语言的比例逐渐上升。但5~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言语还是会断断续续的,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能说明事物的现象及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6~7岁的儿童在讲话时就能做到较连贯、有条理、有逻辑性。5~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在争吵中已经开始出现用语言辩论的形式,而不再是单纯依靠行动了。

“问题语言”的产生。所谓的“问题语言”就是在儿童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例如,儿童在用积木搭房子的时候,会说“把这个拱形的积木放在哪里房子就不倒了呢?”“放在这儿?”“不行”等。

(五)情感及社会性发育5~6岁学龄前期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情绪逐渐社会化,不再是对想象中的事物感到恐惧,而是对社会性事件感到惧怕,如怕被嘲笑、怕被惩罚等。

成人经常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对儿童的要求和影响,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这个阶段的儿童,特别是男孩,对性别特征的游戏或玩具更为喜好,性别分化加强,喜欢玩枪、坦克等玩具。

这一阶段的儿童情感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成员有了亲密的情感,对幼儿园老师产生依恋感,对小朋友有爱、对坏人有憎恨等情感。情绪和情感也从外露到内隐,在不愉快时能够不哭或者在伤心时不哭出声音来。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能够控制并极力掩饰自己的情感,但当家人来接其离园时,就会很伤心地大哭。在不同的场合下,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要求儿童结束一项自己很喜欢的、正在进行的活动时,他们在老师面前可以立即停下活动,但如果是家里的人要求其停止活动,儿童就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说服对方让其继续活动。儿童也能够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如打针时听到别人说他(她)很勇敢的时候,他(她)就能忍住不哭。

5~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例如,当别人帮助他(她)时,他(她)会感激;对欺侮小朋友的行为会气愤。

能够分清好与坏,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更加稳定了。如果建立了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能够平静、理智地解决儿童的冲突,那么儿童在5~6岁时会继续表现出很多强烈的内化良心的迹象(当成人不在场的时候,仍有遵守规则的意愿,在认为自己违反道德原则的时候明显感到内疚),那些早期亲子关系缺乏的同龄儿童则做不到这一点。

在美感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新衣服、新鞋袜以及整洁的环境都会产生愉快感,对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产生了初步的欣赏能力。

5~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而且非常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的比赛,如下棋、猜谜语等,这些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在人际关系方面,5~6岁的儿童不仅能意识到其同伴表现的行为恒常性,还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动机等主观心理状态解释他人行为,并进行归纳及推论。例如,当告诉一个5岁大的儿童“有一个孩子平时很大方,而另一个孩子很少和别人分享东西”时,他(她)就能正确地推断出第一个孩子将来会主动与别人分享东西、不自私,第二个孩子则自私自利、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东西。5岁的儿童能从他人过去的行为差异中得知个体动机和特质的不同。5~6岁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而很少假扮助人的角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