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划研究进展

如题所述

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密切,其分布受资源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左右,因而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分异现象。农业区划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性状和组合特点,推广种养品种,实行科学的耕养制度,确定合理的种养结构和采用相应的生产措施。我国古代学者对因地制宜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农业区划的核心问题,早已有深刻的认识。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是中国最早分区叙述农业的著作,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分别记述了各州自然地理特征、地力的差异、物产种类和产量水平,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区划。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阐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指出:“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我国劳动人民历来按照分区划片的传统习惯安排农业生产,本质就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而“南船北马”、“南稻北麦”正是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对我国农业区域所作的战略划分。明代,宝坻县令袁黄,在《宝坻劝农书·地利》中指出:“地力不同,有强土、有弱土;有轻土、有重土;有紧土、有缓土;有肥土、有瘠土;有燥土、有湿土;有生土、有熟土;有寒土、有暖土……皆须相宜而耕种布种之,苟失其宜,则徒劳力气,反失其利”。清初,天津开始大规模种稻,但受气侯条件影响,缺乏配套水利设施,遇有干旱气候,不易有成。乾隆中期,黄可润根据海河流域气候特点,指出:“北方高燥,三、四、五等月少雨泽,苟非有水灌溉,恐有不秀、不实之患。秋冬之际,亦少雨”。总结出了“物各有所宜,原不能相强”的生产实践经验。

近代比较科学地从事农业区划研究的,是俄国阿尔谢涅夫К.И.,他于1818年首次按照气候和土壤的特征,把俄罗斯分为10个“经济区”。20世纪20~30年代,欧美更多地理学家对各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广泛地进行了农业区划研究。例如1925年约纳森O.对欧洲,1926年贝克O.E.对北美,1937年卜凯J.L.对中国,先后进行过农业分区的探讨。列宁В.И.在1899年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1914~1915年的《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两书中,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相关理论基础。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农业区划工作,首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苏联多次组织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了全苏和加盟共和国的各种类型的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制定过多种划区的原则和方案,为苏联制定远景发展计划和农业生产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1975年由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编的《苏联全国土地自然-农业区划》即其一例,它把全苏划分为3个带、14个地带、1个地区、5个亚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农业区划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德国、美国在农业区划上的研究比较突出,对各国有明显影响。如美国的贝克按农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把美国本土划分为14个农业区。德国的杜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了多层次农业区划研究。

我国疆域辽阔,农业类型多样。我国一些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农业区划的探讨。胡焕庸所著的《中国农业区域》,是全国范围农业区划方面的一部代表作。1949年前只有少数学者作过全国或某一省的农业分区的探讨。1960年出版的我国著名农业地理学家邓静中先生主编的《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区划的系统性专著。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有关部门把农业区划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使农业区划不再只是个别学者的学术探讨和农民的朴素认识。配合编制国家五年计划,多次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并将其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成立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区划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多学科的广泛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使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区划适合于农业发展需要,从1953年起,农业部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农业区划。1965年又组织进行全国性农业区划研究,这一研究在“十年动乱”中中断。“十年动乱”后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从1979年起,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全国性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1981年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商品基地选建、因地制宜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等,提出了新的论点、建议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和分级系统,分别阐明了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区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