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关工程的工程简介

如题所述

199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关工程,金关工程就是要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 之所以选择在对外经贸领域建设全国性的电子信息应用工程,原因有二:
一方面,因为当时我国外贸手段发展滞后和业务不符合国际规范的现状,已经与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许多贸易伙伴纷纷采用EDI技术处理外贸业务,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宣布对不采用EDI技术方式的贸易将推迟或不予输。我国如不相应采用EDI技术,将会严重削弱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传统落后的外贸业务方式,也在管理上带来很大的漏洞。金关工程的目标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外贸电子信息网,将海关、商检、外经外贸、金融、外汇管理和税务等企业和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用EDI方式进行无纸贸易,并全面实现国家进出口贸易业务的计算机化。这一工程由外经贸部负责组织实施。
1996年5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金关工程的建设和实施由外经贸部统一组织和负责,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委协同配合,并于1997年2月正式下发文件,批准组建国家金关工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1年,金关工程正式启动。金关的核心有两块,一是海关内部的通关系统;二是外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基于海关内部的联通基础上,由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牵头建立电子口岸中心(又称“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部门分别掌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各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上网办理出口退税、报关、进出口结售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多种进出口手续)。 由于全国海关之间存在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重复开发建设、各海关之间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等薄弱环节。因此,除了逐渐将电子口岸中心打造成面向公众服务的独立运营机构外,海关总署还将用3-5年的时间,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海关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联接全国各海关并与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互联、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海关系统政务信息网,各海关单位内部的政务信息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中国海关公众信息网,各级海关单位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1996年初,外经贸部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正式向国家计委申请工程立项。在中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外经贸部先后通过了网络规划论证、立项和运营许可等,完成了主干网通讯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平台和网络备份工程建设,并在全国97个省市设立了网络节点,实现了与各地外经贸管理机关、部分企业和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联网,实现了与相关部委的联网。1999年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外经贸部作为国家第八个独立的互联网接入单位,构架中国经济贸易互联网,为21世纪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