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街道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节日
过年 即春节。通常指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小年结束。谚云“赔不尽闺女,过不尽年。”“没有忙不完的年,也没有过不去的年。”有钱讲究不尽,穷人“初一只当十五过。”
祭灶: 时日不一,境内有腊月二十三,有腊月二十四。传说灶神姓张,名单,一家司命之主,每年末要上天向玉皇汇报述职。玉皇将据汇报降祸福于其家,为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一天家家都在灶上贴灶王爷,俗称“灶马子”,上有灶爹灶奶像,顶上有一年二十四节日期,俗称“灶马头子”,晚上灶马前要烧香点烛上供,供品是祭灶糖和祭灶饼。饭前一家老少向灶王叩头(女不拜灶),请灶王吃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备马料(麦秸剪成一寸长短一把和赤豆、麸皮少许放在灶前与“灶王纸”及祭灶筷子一把一起焚化,放鞭炮。穷人家就在锅膛烧,对锅膛叩头,而后才吃晚饭(多是干饭),这叫“送灶”,送“灶老上西天”。到三十晚上过午夜,家主在“灶马前”点香燃烛,叩头,这叫“接灶”,把灶王从天上接回,如今已简化。
祭灶后,各家舂米磨面,打油拇酱,杀猪宰羊,准备年货。
上年坟: 祭灶后择一日到祖坟上祭扫,焚化叩头如常,不同的要压坟头(把一方红纸压在坟头上),墓有碑的还要贴碑联,无碑者要在坟正面贴“福”字(贴在一块石上,石放坟面),还要放鞭炮。一些远祖坟多由宗族敬祖会组织人上,每到年前,郊外坟顶一片红。
除夕: 就是三十晚。中午饭丰盛,饭前多在堂屋烧亡纸,供桌上放四碗饭,四杯清茶,四双筷子,点烛焚香,烧纸叩头,以谢祖恩,后才吃午饭,此风多不存。
贴春联: 用水擦净门上的陈联,贴上新联,此风越来越浓,大门多长联,贴在门旁的水泥墙上。大门、小门都贴。迎壁墙上还要贴“福”字。
拜年: 元宝揣完,男性成员即到亲、邻家拜年。境内张、孙二家有宗祠,拜年者先到宗祠给祖先叩头。后再到各家去。先拜祖上,后拜年长。1949年简化,年前有发贺年片(卡),贺年信者,有拔打贺年电话者,年后只走访相互祝贺而已。
元霄节: 也叫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境内群众都称“小年”,早上吃汤圆,中午吃水饺。
挂灯、玩灯、观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这一天,家门上要挂灯笼。境内有此俗,有灯,晚饭后自有观者,评头评足,玩灯是乡村组织的,境内清、民国初玩过,后停。八十年代后户户多有门灯,挂者多,观者少,境内更无玩者。
五月初五 端午节,俗称五月端,有七种风习。插艾蒲:五月初四下午,各家都砍艾、蒲插于家内门、窗两角,以辟邪,五十年代此俗无。
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境内祥云观的尼姑多效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糯米、核桃仁、红枣、栗仁、红豆、莲子、香蕈、菱角仁煮成八宝粥,称“腊八饭”供佛,并到各村逐家施舍,就此化募,以修僧舍。此风久无。
迁居
迁居俗称“搬家”,雅称“乔迁”。有两种情况,一是迁入新建的房屋中,一是迁入别一处房屋内。迁俗二者同。首先是择日,一直认为“乙亥”日为佳,是一龙入宅,主平安富贵。五十年代后,多择双休日、节假日,家人多在家。东西可提前搬。乔迁日,凌晨起,放鞭炮,提锅,先给灶老爷叩头,请先迁,后迁神主—老一辈遗像和大柜(条桌),再把主妇的“金桶”,所谓子孙桶迁入新居。离开旧居后,门要上锁,不准扫地。十天后方可另住他人。迁居日,更要接受亲友来贺,有贺金,有贺匾、贺幛、贺联,更有贺蛋糕、糖果,主家要设宴招待。 朝阳是古郁州之重镇,南北朝时,人口流动频繁,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繁荣。早期道教许多方士在这里结庐隐居,释家许多名僧在这里住锡修炼。文豪、雅士、骚人墨客,代不绝人。留下许多故事传说,留下许多民谣、谚语。剪纸、扎纸、面塑、泥塑、竹编、石刻、说唱、杂耍等,民间大有人在。
故事
境内的民间故事,传的多,流失的亦多。1987年根据文化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要求,云台区专门组织普查、编写的《云台区民间故事资料本》中,一共有189篇,朝阳的故事就有56篇,为全区的三分之一。其中神话三篇,分别为《小白龙探母泪涟涟》、《阿弥陀佛》、《张果老倒骑驴腾空》;人物传说有《成家勒石谢田横》、《一代女英睡朝阳》、《咱们本来就同乡》、《李太白苍梧哭晁卿》、《周公赶桃花》等19篇;地方传说有《鹿徉沟里鹿徜徉》、《弇榆仙地雅士多》等11篇;动植物传说有《龙蝠相争,两败俱伤》、《黄狗救主》、《人心不足蛇吞象》等6篇;各种故事有《云台至今思故乡》、《老家建庙祀恩牛》、《孝感天地暑降雪》等17篇。
歌曲
近代歌曲,“五·四”后境内青年学生就喜唱,“七·七事变”后,抗战歌曲又在境内流行。五十年代后,文化站、学校结合形势,带领群众大唱革命歌曲。
民谣
1987的民间文艺普查后,云台区编写的《民间歌谣》资料本,共收集歌谣72首,除4首麻将歌(万门、饼门、条门、风门)为花果山收集外,其余68首皆为朝阳收集。主要有“小白鸡,嘎嘎嘎,上山又吃灵芝草,下山又吃牡丹花。牡丹花里一滴油,三个大姐会梳头。大姐梳个龙盘凤,二姐梳个狮滚球,三姐不会梳,一梳梳个喜鹊窝。喜鹊来下蛋,一吓一身汗。喜鹊来抱窝,一吓乱哆哆。”、“小板凳,驼衣裳,驼不动,喊张郎,张郎在家盖瓦房,瓦房上面一碗水,淌湿大姐花裤腿,大姐大姐你莫哭,锅里还有大米粥。大姐大姐你莫喊,锅里还有大鱼眼,大姐大姐你莫哼,锅里还有你老婆脚后跟”;“小拐棍,喇叭叉,又结葡萄又结瓜,又结小枣金丝果,又结石榴海棠花”;“小黄狗,你看家,我上后园采朵花。一朵鲜花未采了,双双媒人到我家,里锅烧茶,外锅炒芝麻。芝麻芝麻你莫炸,听堂屋大姐说的什么话,说大姐会切面,一切一条线,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小姑两半碗。”等。
民谚
1987年,民间文艺普查中,云台区编写的《民间谚语》资料本,共收集民谚400条,全部由朝阳收集。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生产七类。每类又分若干项。“天下乌鸦一般黑”、“穷人无二件,寒夏一身头”、“要饭看嗤嘴来气”、“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属时政世态;“土匪、土匪,离土就毁”、“水转千遭归大海,树长千年劈柴烧”、“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手指伸出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等,属事理思维;“世上无难事,就怕不用心”、“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打门心不惊”、“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生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也学巧”等属修养德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心病要有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得人不知,就得己莫为”、“常在河边转,没有不湿脚”等属社交训教;“多年大路变成河,多年小媳变成婆”、“家鸡打团团转,野鸡打满天飞”、“鱼生火,肉生寒,青菜豆腐保平安”、“家有千口,主意在一”等,属生活伦常;“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被送”、“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头上带霜来”、“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月亮烤火,三天不雨找我”、“先下狗毛没大雨,后下狗毛没晴天”等属自然气象。“山芋不害羞,一直栽到秋”、“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豆三麦六,菜子一宿”、“三春不如一秋忙”、“铁匠冒冒烟,赶上木匠干半天”等属农村生产。
民歌
《毛诗故训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歌是合乐合曲,有节有拍,高低抑扬者,谣只是空口数说而已。朝阳民歌常听到的有《孟姜女》、《小白菜》、《十劝郎》、《月儿渐渐高》、《送郎》、《西北乡》、《小放牛》、《卖饺子》、《锯缸》、《小五更》、《摇糖球》、《八段景》等,这些老调子的具体内容都各有不同,随时变;穿进时代内容,随人变。青年人口中多情爱,老人口中多悲戚。唱着多是男性,女的虽不在人前唱,可背地也多自哼。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这些老调已少有人知,新调渐多。
剪纸
境内剪纸艺术十分普遍,在近代装潢兴起之前,随处可见。通常洞房的窗户上有“窗花”,红色圆形,图案多为“凤吹牡丹”、“喜鹊登枝”、“鸳鸯戏水”等吉祥物,贴于糊窗棂的纸上。洞房内的“覆棚”(柴扎,纸糊犹如天花板)上有“覆棚”花,中间一圆形图案,四角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图案,皆为“红色”,内容亦多为“二龙戏珠”、“莲生桂子”等吉祥物。屋当门间的两头“笆山尖”上,亦多贴有剪纸,不光带媳妇要贴,有的人家过年亦贴,使之棚壁生辉。民国前多用豆油灯,灯上遇喜事吉日要贴“灯花”,灯座、灯盘里有“座花”、“盘花”,绿色底,红色花。灯盏上有“盏花”。有时用各种色纸做成纸花插入盏尾孔中,有时用红黄纸剪成五瓣单片花朵,贴在柏叶上,后把柏叶插入盏尾孔。春节时,各家正门上方有贴“挂廊”之习,一门五幅,亦是用色纸剪成。
民乐民舞
民间音乐最古老的是锣鼓,它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娘娘庙的两次庙会(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五),是各村锣鼓大显身手的好时刻。境内各村,一直有老、中、青参加的锣鼓队,锣鼓手世代相传,各有拿手一绝。每逢除夕、元宵,相聚敲打,一直要打到二月二“土地爷”过生日。休息一月,三月三孝妇娘娘生日之时,又集齐大敲。常敲的有《一盆火》、《三锤头》、《花七锤》等,至于《孔雀开屏》、《蜻蜓点水》等,王传业、金建彩、刘仰生、张茂起等一班老鼓手过世后,很少有人再敲。五、六十年代,忙于集体生产,各庄的锣鼓逐渐消失。其次是锁呐,群众都称“呜哇”,咸道间,境内就有以之为生者,韩巷的庞家、胡家都是祖传。谁家有丧事,邀之即至。贫者只两人,一吹一打;富者有七八人的。常见的曲调有《小桃红》、《满江红》、《雁落沙滩》等一些士家,老人寿诞,青年娶亲,亦邀其吹奏,只是曲牌改为喜庆的《朝天子》、《喜迁莺》罢了。五、六十年代“破四旧”,锁呐不见,后又出现,可只用于丧事,且愈演愈烈,曲调都是现代流行歌曲,吹奏者不光是男性,更有年轻姑娘连吹带舞。而朝阳人不多,韩巷庞家继承者只一人。其他笛、箫、胡琴等管弦乐器,代有精者。九十年代后,渐为现代乐器所取代。
民间舞蹈
民国间常见的有“玩花船”、“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等。五十年代,民间舞蹈更多,秧歌、腰鼓兴起,到处可见,天天可见。改革开放后,知识青年喜跳现代舞,交际舞、友谊舞、华尔兹、探戈等,种类繁多,境内先后出现舞厅多处,后因营业不景气而停,然集体广场灯下跳舞,不花钱,跳的人一直不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