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沈括评价唐诗有富贵病.这反映了什么状况?

如题所述

沈括此处原文是“唐人作富贵诗”,而不是唐诗有富贵病。而说穿了,就是沈括嫌弃唐人做的富贵诗,类如民俗俚语中的“皇帝顿顿吃馒头、用金扁担挑粪”……是穷人才会感到惊奇的事物。这在原文中也有提到,是“乃贫眼所惊耳(穷人才会惊奇)”和“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没见识过真正的富贵人家)”
那么像沈括举例的贯休《富贵诗》中的“刻成筝柱雁相挨”,被沈括称为是“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白话讲就是这是在乡野弹琴卖艺的人都有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吹嘘说道嘛。这就很好反映了唐宋两朝差异极大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态,证明随着时间发展,宋代出现了比唐代更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十轴红娟之评尤其明显)。
但是!因为沈括认为的“贫眼所惊耳”可以被理解为是与之同时代的穷苦人家。也就是说,在比唐代生产力更发达的宋代,仍有能惊异于唐人富贵诗的人。这或者也可反映出在宋代,社会中出现了比唐代更夸张的贫富差异。
继而产生的思考是,或者沈括对唐人富贵诗的这种评价,虽然勉强联系到宋代如方回《种稗叹》、梅尧臣《陶者》于宋代民间的真实,却也同时会让人疑惑于沈括这“下里鬻弹”之说,是否只能证明这种贫富差异在宋代,发展演变成为了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异。
那么这样一来,就会让人思考,宋代这种“原始工业化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是否意味着出现了基于阶级固化而产生的“富人特有的社会地位”,出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排斥和收容,剥削与压榨的现象。继而就会怀疑在宋代,是否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社会发展转型的契机。而后去尝试与明代对比,也才会好奇宋元之于明清,两者之间的差异究竟会有多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9
的确是这样的啊,毕竟大唐的国力摆在那里啊,我觉得这属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