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大学有多难?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

如题所述

话说,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国家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即便是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和如今的大学一样,民国时期的大学也是需要划分三六九等的。

这其中,有的大学花费几十块大洋就可以读,而有的大学则需要两三百块大洋才有资格去读。这里,让我们把时间放到一九三零年: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普通老百姓,其普通家庭的年总收入顶多也就两百块大洋左右,再除去最根本的衣食花销、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还有最基本的住行开销也要花掉一百多块大洋,这样一年下来,最多也只能存下十几块额外的大洋。

就这样的消费水平,怎么能供得起孩子读大学呢?

民国时期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假如你想要读大学,那么,首先你要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然后,就可以选择喜爱的学校前去报名。报名也需要交钱,不过不多,一般都是三到五块大洋。就拿一九三零年举例,当年,各大学招收大一新生时,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报名费都是三块大洋。当然,不管最终是否取得入学资格,报名费是不会退给你的。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报名费只要几块大洋,不算什么大钱,可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因为,上文说过,民国没有全国性统一的高考,因此,各大学都是以各自选择的时间来进行考试。就拿一九三一年的大学入学考试来说,中央大学的时间设置在七月的六日至八日,而南开大学的时间却安排在七月的中下旬。

所以,民国时期的考生们,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只能同时报考很多所大学,然后,按照各个学校的考试时间一个接一个地参加考试。这样以来,除了要交好几个学校的报名费之外,还要在交通工具和旅社上花很多钱,这期间,有很多考生刚在上海考完,又马不停蹄地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入学考试,到了晚上肯定还要花钱借宿,开销颇多。

并且,各学校除了入学报名费略有差异之外,学费也是不尽相同。在北洋政府时期,如果你被北京大学录取,那么,一年学费就要缴六十块大洋;如果你被清华大学录取,那么,一年就要缴四十块大洋。再看当时的私立学校,包括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学校,因为,没有政府的补贴,所以,学费比公立学校要高得多。

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每年的学费都是一百块大洋,而同济大学的学费竟是他们的两倍。

再说在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收入,其实,真的非常有限,平日里攒不下几个钱,剩下的钱还要处理人情世故,包括:看病、走亲戚、买旧衣服、随份子等等。要是再赶上了什么自然灾害、收成差等问题,温饱不仅得不到保障,还要欠上一屁股债。所以,以这样的生活水平,供孩子念高中都成问题,更别说是上大学了。

有些穷困人家的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进入了大学的学堂,可是,最终还是会因为交不起来年的学费而被迫退学。当然,也不是说麻雀窝里就飞不出金凤凰,就算是家境贫困,孩子也还是会有出路的。在民国时期,大多数普通家庭里的孩子,会选择进入师范类的院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各省的省立师范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大都不收学费。

因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要发展新教育就必须先重视师资的培训。所以,优先发展各类师范教育,在当时更是成为“新政”时期教育政策调整的侧重点。这样的学校不但免学费,还有很多师范院校甚至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食宿条件。这其中,就连我们的伟人当年在长沙报考大学时,也是因为家境的限制,所以才报考了学杂费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要说民国所有高校当中学费最昂贵的,那非教会学校和医科大学这两种类型莫属了,不仅学费高,收费项目还很多。就拿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来说,按照分类来看它是一所教会学校。它每学年的学费竟高达两百块大洋,这还没完,还要交收取书籍费、校服费,学生去实验室做试验的试验费、去图书馆查阅图书的借阅费... ...这些费用类类种种加起来也要好几十块大洋。

当然,教会学校虽然收费昂贵,但是,教学质量也是没得挑,不管是住宿条件还是校园环境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此,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句俗语真是一点错都没有,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有他们对应学费层次的大学,学生们会得到优质而安逸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贫困一点的家庭也能上得起师范类的大学,照样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