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是何时出现的?古人没有拼音怎样识

如题所述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14
1,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是1955-57年研制,1958年颁布的。如今已经成为联合国规定的用拉丁字母转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但是历史上用其它字母标记汉语读音的尝试远不止这一种。1918年民国教育部颁布过注音字母,就是现在台湾还在使用的“老拼音”,现在大陆出版的字典词典上还能看到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的对照表。再往前,还有多种外国人发明的拼音方案,比如韦氏拼音等。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参看《汉语拼音经典方案选评》(刘振平,2013)。
2,古代没有拼音,但有着类似拼音的思路。我们自上古开始一直没有“声”、“韵”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之前很长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音节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节为单位整体教整体学的。后来随着东汉佛教传入,梵文经典进入中原。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辅音元音分得很清楚,人们受梵文的启发,觉得汉语似乎也可以这样分开,于是才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以书面形式记录汉字读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打比方说就像是“箱,读如香。”这样写法时,“读如”两个字后面的那个字就是用来注音的。一般都是用一个简单字为复杂字注音,但如果你连那个简单的也不认识,那就没啥办法了。在这种方法之下,还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传的,因为一方面你要知道一系列的简单字,另一方面是有些复杂字同音字几乎没有,直音法也注不出来。在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之后,古人发明了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常写作像是“夸,苦瓜切。”其中最后一个“切”字与读音没有关系,它表示前面的两个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 k,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ua1,合起来就是“夸”的读音。这样的注音方法还是必须要口传一些简单字,但是它至少解决了同音字很少的难字的注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