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读《为何家会伤人》小记

【作者简介】

【感想】

阅读完《为何家会伤人》后,我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胜于亲子关系。二是,给孩子的真爱,就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本性,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夫妻关系和睦,家才是港湾,爱才是退路。相信大家潜意识都能明白这一点,不明白的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书中列举了许多中国家庭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的案例。为何会出现关系不好,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上分析了夫妻双方存在于意识中的一种来自原生态家庭的心理,正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疾病”导致了婚姻的失败。

我现在最想谈的是我们给孩子的爱。书中讲到原生态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怎样的爱,孩子长大后就成为怎样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后的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甚至晚上躺在床上也在想:我,包括家人,对孩子是怎样的一份爱?

我认为我们把孩子看得太紧,管得太死,让孩子失去了原本属于她的本性,遏制了孩子发挥其天性的机会。按书中讲的就是我们属于包办型溺爱孩子的父母。咨询师袁荣亲说: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我不算是个细心的人,但照顾孩子还是比较细心的,我爱人尤其细心,这也许跟他的职业有关系。孩子奶奶有洁癖症,认为什么都脏都不肯让孩子去碰,我当时没有育儿经验没能及时制止扼杀孩子自主性的行为。或者说我比较能容忍,即使心里有意见也只有往里吞,为的是家和万事兴。

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在那个培育自主能力的黄金阶段,我们担心碰着摔着,孩子要做什么就立刻阻止或者是干脆替孩子做了。例如书中提到的例子:孩子要去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我们不忍看着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过去,把玩具拿来递给孩子。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干了许多,表面上,我们做了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我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孩子成了现在这样:她想要做什么,无论大小事,都问我:“妈妈,我要干什么可以吗?”我也曾告诉孩子:有些事你可以自己做主,不用征求妈妈的意见。可孩子也许是分不清哪些事她可以做主哪些事她不能做主,或者是她已经习惯于征求我的同意后她才能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她还是啥事都征求意见。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一点主见都没有。是的,我也是这么觉得。孩子没有主见,现在想想原因出在我身上。孩子从小到大,她的生活起居都是我在照顾,她的事情我都替她做了。现在已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不爱独自睡一间,喜欢跟我们睡一起。孩子说:“跟我们睡在一起比较有安全感。”心理上她很依赖于我们。

我的潜意识中老有一个替孩子做主的习惯。前几天,我帮孩子申请了一个微信号,孩子有了自己的微信号很开心。然后她就在那要完善微信号的资料。她要更换一张头像,在那选图片,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要选一张自己的画作当做头像,我又无意识替她选了一张,跟她说:“我觉得这张好看,就这张吧。”孩子也听从了我。话一出口我才意识到我又替孩子做了一次主,又扼杀了孩子自主能动性。心里很过意不去。接下来她要更换相册图片,我制止自己潜意识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做主选她喜欢的图片。

前天晚上睡觉前孩子自己设定闹钟,她把闹铃设为6:10分。我认为太早,建议她设为6:30就可以。孩子不听,并交代我不许等她睡着了偷偷改闹铃。有了上次改头像的事情,这次我意识到得尊重孩子的决定,她决定那么早起就随了她。果然第二天闹铃一响她就起床了。昨晚她还是设定在那个时间起床,不过偷偷给她改了闹铃。今天她在6:13就醒了,看了一下时间,没有听到闹铃,问我是不是给她改闹铃了。我很诚恳地跟她道歉:“宝贝,对不起。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私自改了闹铃。我只是想让你多睡一小会。”孩子没有责怪地说了声没关系。

以后,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替孩子做主,还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现在及时纠正包办型溺爱应该是来得。

我们不懂要尊重一个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利,结果孩子养成了一个好胜的心理。这跟孩子奶奶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白天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同时带孩子的姐姐(大两岁)。两个孩子一起玩一起吃饭。姐姐吃饭很慢,奶奶性子急,看着她吃得慢就揪心上火,刚要开始吃就跟两个孩子说:两个姐妹比赛谁吃得快?姐姐牙蛀掉多,自然咀嚼得很慢很慢,而妹妹为了赢得姐姐往往是囫囵吞枣。每次都是妹妹吃完了,姐姐还剩一大半碗饭还没吃。此时孩子奶奶竖起大拇指表扬妹妹:你最棒!比姐姐棒!数落批评姐姐:你看妹妹都吃完了,你还在吃。姐姐都不如妹妹。经常性通过比赛对比,过度表扬妹妹而批评姐姐,俩个孩子一个成了争强好胜,喜欢被表扬,总会担心做不好而被批评的心理,一个成了与世无争、啥事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幸好,姐姐到了上一年级就没让爷爷奶奶带,在父母带领下慢慢地改正过来。

而妹妹就没这么幸运。到了上小学一年级,她的焦虑担忧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没有考满分就认为成绩差,怕迟到就是担心被老师批评。老师严厉她也害怕,老师批评其他同学她也担心自己被批评。这种情绪让她每天都很紧张。我才意识到孩子从小被表扬习惯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面她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一旦有人超越她,她心里就有落差,更承受不了被批评。我跟爱人经常开导孩子,成绩并不代表一切,成绩只是检测阶段性学习的标志,考满分要高兴但不能骄傲,满分只说明你阶段知识掌握得好,考不好更要高兴,因为可以让你得到经验与教训。孩子一听说:“啊,考不好也要高兴?”似乎对此很不理解,但明显她的心情是放松的。现在似乎有好点,不过还没有完全更正过来。慢慢来,给孩子一点时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的,前提是在我们家长正确的指导下!

朋友、老师都说我们孩子很乖、很懂事。可你们知道吗?我现在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很乖、很懂事的孩子为了父母而活着,其实她的内心是脆弱的。开学了,孩子不想去寄餐。跟她说:爷爷年老了,接你我们也不放心。爸爸妈妈上班又没时间接你,只能去寄餐。她说了她一百个不愿意寄,还说她可以自己走了回来。看她在闹情绪,昨天中午说是去交寄餐费其实也是去看望她一下,看她心情不是很好我就把她们姐妹俩接了回来并跟老师说晚上安抚一下再决定要不要寄。昨晚再次商量,她就说:只能有两个选择吗?一个是继续寄那,一个是换个位置寄。不能不寄吗?然后又自言自语说她没寄姐姐就没伴了,小声地答应了她还是寄吧。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最后还是答应了。她的内心是不想寄餐的,但为了我们家长不为难,她还是选择了违背她内心深处的心声而迎合我们。说心里话,如果孩子要是再坚持一下不寄,我会另想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

这两天早放学,孩子爷爷接两个姐妹。我跟孩子爷爷说,一个人接两个,就让两个姐妹一起走着回来的。爷爷心疼孙女外孙女,先载一个回来再折回去载一个。可两个姐妹一起出的校门口,怎么办?一起载载不了。结果妹妹让爷爷先载姐姐回去,因为姐姐脚受伤还没完全好。她可以自己先走一段路,边走边等爷爷回头来载她回去。听孩子奶奶这么说,我心里很感动。一个懂事的孩子总是这样过分的“善解人意”,拥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稳重和踏实,却没有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和童趣。

以后,作为家长的我们除了夸孩子懂事以外,要给予她更多的温暖,给她一点任性的机会,让她有机会活出自己。爱孩子,就给孩子真爱,让她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会努力做到的,也会让爱人努力做到。

(字数:2983字,写于2016.9.2)

【摘抄】

健康的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是存在,发现孩子的真是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重。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