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彗星长着“长尾巴”?

如题所述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

随着彗星进入太阳系,越靠近太阳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温度就会越高,这些冰物质就会融化蒸发,彗星内部受热后压力逐渐增大,内部的气体就会冲破彗星表壳喷射而出,形成层气体膜在彗核周围,距离太阳越近慧发也就越亮、越大,此时慧发也会因为彗星的高速飞行而被拖曳出彗尾。

彗尾的长度在一千万到1.5亿公里之间,越接近太阳,彗尾越长。

꧁꧂

彗星相关常识:

1、彗星的定义:

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的结构: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部分彗星有“彗云”)。

(1)彗核: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认为是固体,由石块、铁、尘埃及氨、甲烷、冰块组成。彗核直径很小,有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会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所以,彗星俗称扫帚星。

(2)彗发:

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

(3)彗尾:

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3亿公里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

彗尾的长度、宽度有很大的差别:

彗尾长在1000万至1.5亿千米之间,有的长得让人吃惊,可以横过半个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长达3.2亿千米,可以从太阳伸到火星轨道。彗尾宽在6000~8000千米之间,最宽达2400万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根据彗尾的形状和受太阳斥力的大小,彗尾分为二大类:

一类为“离子彗尾”由离子气体组成,如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碳、氢基和其他电离的分子。这类彗尾比较直,细而长,因此又称为“气体彗尾”或Ⅰ型彗尾。

另一类为“尘埃彗尾”,是由微尘组成,呈黄色,是在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下推斥微尘而形成。

此外还有一种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阳系方向延伸的扇状或长钉状。

一般一颗彗星有两条以上的不同类型彗尾。

(4)彗云:

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彗云”或“氢云”。

直径可达100万~1000万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没有彗云。根据彗头的形状和组成特点,可分为“无发彗头”、球茎形彗头、锚状彗头等等。

3、彗星的体积和质量:

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

(1)体积: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

(2)质量:

彗星的质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

4、彗星的成分:

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

5、彗星的运行规律:

(1)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

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

(2)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3亿公里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当彗星过近日点(即彗星走到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后远离太阳时,彗尾又逐渐变小,直至没有。

彗尾的方向一般总是背着太阳延伸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是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远走时,彗尾又成为前导。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9
彗星接近太阳,太阳风加强了,蒸汽就成了背离太阳方向的一条“长尾巴”。离太阳越近,这条“尾巴”就越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