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废弃土地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 一) 废弃土地总体状况分析

1. 规模与结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废弃土地总

量为32.72万hm2,包括废弃压占破坏地、塌陷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地,面积分别为16.56万hm2、4.70万hm2和11.46万hm2。其中,废弃压占破坏地比重最大,占废弃土地总面积的50.6%,其次是自然灾害损毁地,占35.0%;塌陷地比重最小,占14.4%,如图2-2所示。

如图2-3所示,山东和甘肃两省的废弃土地规模最大,分别为6.08万hm2和5.86万hm2,占中国废弃土地的36.50%。其次是江苏、青海、内蒙古,分别占废弃地总量的9.72%、9.63%和9.48%。安徽、四川、黑龙江、陕西的废弃土地规模也在1万hm2以上,另有江西、云南、辽宁等20个省(区、市)共拥有废弃土地5.96万hm2,占总量的5.96%。

退化废弃地遥感信息提取研究

图 2 -3 中国各省 ( 区、市) 废弃土地面积比较

2.空间布局

从空间布局上看,中国的废弃土地在山东、甘肃、青海和江苏4省分布相对集中,在中国东中部地区均有分布。从干湿气候带来看,废弃土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别占废弃土地总量的31.20%和47.50%,二者共计占78.70%。从地势来看,51.26%的废弃土地分布在海拔小于500m的高程区,23.58%分布在1000~2000m高程区,11.15%分布在500~1000m高程区,14.01%分布在2000m以上的高程区。从地形方面看,69.41%的废弃土地坡度为0°~1°,15.92%坡度为1°~2°,13.10%坡度为2°~6°,6°以上的废弃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57%。从热量条件来看,废弃土地在3000~4000℃积温带(≥0℃)分布相对集中,占中国废弃土地的29.00%,其次是5000~6000℃积温带,占29.26%,14.82%分布在4000~5000℃积温带;21.34%分布在3000℃以下积温带,5.57%在6000℃以上积温带布局。从降水条件分析,主要集中在年平均降雨量400~800mm区域内,占总量的52.17%,其次是100~200mm降雨区,占16.82%,1000~1500mm及以上降雨区占15.08%。

(二)废弃压占破坏地规模与布局

1.废弃压占破坏地规模

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指露天采矿、打井、挖沙、采石淘金、烧制砖瓦、修建道路、工矿城市建设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废弃地及压占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废弃压占破坏地共16.56万hm2,主要分布在山东、青海和江苏三省,面积分别为4.36万hm2、3.15万hm2和2.57万hm2,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6.3%、19.0%和15.5%。废弃压占破坏地面积在5000hm2以上的省份还有陕西、黑龙江、甘肃、辽宁、四川五省。安徽、江西、湖北等21个省(区、市)共有3.17万hm2,占全国总量的19.2%(图2-4)。

图2-4 中国各省(区、市)废弃压占破坏地面积比较

山东省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分布在宁津县、沾化县、阳信县、邹平县、蒙阴县、平阴县和平邑县 7 个县,占全省废弃压占破坏地总面积的 48. 5%。青海省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门源回族自治县、都兰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和祁连县 6 个县( 市) ,占全省废弃压占破坏地总面积的 97. 1% 。江苏省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分布在阜宁县、东台市、丰县、如皋市、通州市和建湖县 6 个县 ( 市) ,占全省废弃压占破坏地总面积的 93. 2%。

2. 废弃压占破坏地布局

从分布上来看,中国废弃压占破坏地在山东省西南部、青海省和江苏省分布相对集中,在陕西省、黑龙江省等地区也有较多分布。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压占破坏地分别占废弃压占破坏地总量的 40. 90% 和 44. 08%,15. 02% 的废弃压占破坏地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64. 18% 的废弃压占破坏地分布在海拔小于 500m 的高程区,5. 32% 分布在 500 ~1000m 高程区,10. 23% 分布在 1000 ~2000m高程区,20. 26%分布在 2000m 以上的高程区。62. 30% 的废弃压占破坏地坡度为 0° ~1°,21. 52% 的废弃压占破坏地坡度为 1° ~ 2°,15. 36% 的废弃压占破坏地坡度为 2° ~ 6°,坡度6°以上只占总面积的 0. 81% 。从热量条件来看,废弃压占破坏地在 5000 ~ 6000℃ 积温带分布相对集中,占 36. 55%; 其次是在 3000 ~4000℃积温带和 4000 ~5000℃积温带,分别占中国废弃压占破坏地的 14. 75% 和 19. 40%; 18. 93% 分布在小于 2000℃ 积温带上;2000℃ ~ 3000℃ 积温带分布占 3. 79% ; 6000℃ 以上积温带上分布占 6. 59% 。从降水条件分析,中国废弃压占破坏地主要集中在年平均降雨量 400 ~ 800mm 区域内,占总量的50. 73% ; 其次是 1000 ~ 1500mm 降雨区,占 22. 03% ; 13. 62% 分布在 100 ~ 200mm 降雨区; 年平均降雨量 1500mm 以上区域分布了 4. 39%。可见,废弃压占破坏地所处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复垦新增耕地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

( 三) 塌陷地规模与布局

1. 塌陷地规模

塌陷地指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下沉造成破坏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塌陷地分布与矿产资源产业分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相关性。调查显示,中国共有可复垦塌陷地46990.4hm2,山东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的规模较大,面积分别为16018.8hm2、12263.1hm2和5916.7hm2,分别占全国塌陷地总面积的34.1%、26.1%和12.6%。塌陷地面积大于1000hm2的省(区)还有黑龙江(2487.5hm2)、山西(2237.1hm2)、甘肃(2087.5hm2)、内蒙古(1510.2hm2)和陕西(1352.8hm2),分别占全国塌陷地规模总量的5.3%、4.8%、4.4%、3.2%和2.9%。上述8省(区)塌陷地共占我国可复垦塌陷地面积的93.4%(图2-5)。

山东省塌陷地面积最大,胶州市、沂水县、莱州市、莱芜市、济南市市辖区和威海市6个县(市)塌陷地面积占全省塌陷地总面积的87.6%。安徽省的塌陷地主要分布在淮南市辖区、濉溪县、淮北市、宿州市和凤台县5个县、市,占全省塌陷地总面积的93.6%。江苏省塌陷地主要分布在江宁县和苏州市辖区,占全省塌陷地总面积的89.8%。

2.塌陷地空间布局

中国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资源富集区,其空间分布受人文作用影响较大。了解其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合理化的土地综合整治战略。

图2-5 中国各省(区、市)塌陷地面积比较

从干湿气候带来看,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分别占塌陷地总量的84.12%和9.47%,二者共计93.59%。从地势来看,82.18%的塌陷地分布在海拔小于500m的高程区,11.70%分布在1000~2000m高程区,4.09%分布在500~1000m高程区,2.04%分布在2000m以上的高程区。从地形方面看,82.81%的塌陷地坡度为0°~1°,13.96%的塌陷地坡度为1°~2°,2.36%的塌陷地坡度为2°~6°,坡度6°以上的塌陷地只占总面积的0.86%。从热量条件来看,塌陷地在5000~6000℃积温带(≥0℃)分布相对集中,占中国塌陷地的55.49%,其次是4000~5000℃积温带,占21.03%;17.77%的塌陷地分布在3000~4000℃积温带,5.13%分布在3000℃以下积温带,0.56%分布在6000℃以上积温带。从降水条件分析,中国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年平均降雨量400~800mm区域内,占总量的63.41%;其次是800~1000mm降雨区,占25.18%;1500mm以上区域占3.12%。可见,塌陷地自然基础较好,具有较大的复垦价值。

(四)自然灾害损毁地规模与布局

1.自然灾害损毁地规模

自然灾害损毁地指因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塌方、风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分。全国共有自然灾害损毁地114635.8hm2,在甘肃(50404.1hm2)和内蒙古(28106.0hm2)两省(区)分布最多,分别占全国的44.0%和24.5%。另外,自然灾害损毁地面积大于2000hm2的省(区、市)还有四川省(7375.7hm2)、云南省(6133.8hm2)、江西省(3580.8hm2)、重庆市(2751.9hm2)和黑龙江省(2664.7hm2),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4%、5.4%、3.1%、2.4%和2.4%。上述7省份自然灾害损毁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88.1%(图2-6)。

甘肃省的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环县、临泽县和民乐县4县,占全省总量的98.7%。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3个旗县,占全区总量的99.4%。

图2-6 中国各省(区、市)自然灾害损毁地面积比较

2.自然灾害损毁地空间布局

中国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空间分布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地区,占自然灾害损毁地总量的37.53%,湿润地区占26.11%,干旱地区占29.38%,半干旱地区占6.98%。从地势来看,47.56%的自然灾害损毁地分布在1000~2000m高程区,22.39%分布在500~1000m高程区,20.15%分布在500m以下高程区,9.90%分布在2000m以上高程区。74.15%的自然灾害损毁地坡度为0°~1°,8.68%坡度为1°~2°,14.21%坡度为2°~6°,坡度6°以上的只占总面积的2.96%。自然灾害损毁地在3000~4000℃积温带(≥0℃)分布相对集中,占中国自然灾害损毁地的54.01%;其次是2500~3000℃积温带,占23.00%;2.96%分布在2500℃以下积温带,20.03%分布在4000℃以上积温带。从降水条件分析,中国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集中在年平均降雨量400~800mm区域内,占总量的49.68%;其次是100~200mm降雨区,占总量的28.25%;1000~1500mm分布了10.20%;1500mm以上区域分布了3.77%。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自然灾害损毁地复垦效益相对较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