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怎么写啊 超急

如题所述

《哈姆雷特》读后感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他通过“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深层灵魂以及对人类前景的再思考。那本书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沉默,沉默中追寻着自己心灵的方向。那就请允许我姑且规规整整的做着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员吧。

根据剧情的发展情况和哈姆雷特的心灵变化,我认为整部剧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威登堡大学时代:踌躇满志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属于社会统治阶层的青年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他热情、乐于思考,热爱父母、忠于友情、爱情,有美好的幻想,坚信能实现理想。他感觉世界是和谐的、富丽的。“大地”是“一副大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极好的帐幕”,“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莪菲丽娅描述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克劳迪斯也说,“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

第二阶段,揭开父死母嫁及叔父弑君篡位之因:失魂落魄的王子

哈姆雷特心中的理想--父王忽然死去,然而不出一个月自己敬爱的母后又嫁给丈夫的弟弟——克劳迪斯。重大的变故,使得哈姆雷特对爱情、友谊、理想都开始破灭,他开始怀疑“女人”,怀疑“人”,怀疑社会、人生。这些造成了他的“失魂落魄”。

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好的框架”变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这一层镶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人,也只是一点泥土罢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问题。 ”“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忍受压迫者虐待、傲慢者凌辱,忍受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天才,让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出去……”

第三阶段,“戏中戏” 的前后:走向迷茫的王子

哈姆雷特找了一出和鬼魂所说的情景相似的戏剧《贡扎克之死》,添加了一些台词让戏班子演出,以试探克劳迪斯,罪行被证实。“要知道本来啊简直是天神统治的这一片江山,如今王位上坐的是什么人?一个大大的——孔雀。”这句话是理解哈姆雷特全部行动的关键。克劳迪斯的罪行只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的一种。哈姆雷特由报父仇而推想到重整乾坤,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使命。这反映了其认识能力、广阔胸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全是一种向“不可能”挑战的梦幻、一种任何个人也无法实现的空想。他陷入了社会生存的根本矛盾,不要说行动上无途径,就连思想出路也是渺茫的。

第四阶段,宫廷比剑前后:“半壁残垣”的王子

奸王密信要借英国之手杀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掉包计划和返回丹麦的旅程如此顺利,以及掘墓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令王子加深了对上帝和天意的迷信。严酷的现实使得他必须将思路集中在克劳迪斯身上。比剑中,奸王在旧的罪行上又加上新的罪行,激发王子采取果断的行动,自己也同归于尽。他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没有也不可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使命。

我在读此书时,我感到很压抑,我搞不明白哈姆雷特为什么那么叫人不可捉摸。一开始的 “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豪言壮语紧接着换成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刚刚发生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蕴。

静下心来反观一下,其实哈姆雷特这种人他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哈姆雷特的变化过程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吗?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在幼年、童年、没有踏入真实的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快乐的踌躇满志的王子,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好奇,那时我们有太多的梦与想,让我们为自己的梦与想都来不及应付又怎么可能会有时间来伤感那么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呢?

当我们慢慢地成长起来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开始变得落魄,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在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与心萌动的时代,也仍然保留着童年时代的那颗童心,对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当事情的结局不如自己的梦想之中或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是自暴自弃,那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丑恶与讨厌,让我们觉得个社会、世界是特别的残酷,认为自己太无辜有想逃避现实的念头。

当我们经历了一些残酷的事情之后或之时,会对做任何时候都左思右面想,迟迟不肯行动,顾虑太多,到头来只是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有时我们错过了机会反而还会给我们自己找借口以此来摆脱我们的内心的失望与空虚,更会以此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无奈与清白。在我们考虑不周全或鲁莽的无奈的行动失败之后仍然还会给我们自己找种种的借口以此来完善自己的面目,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反而到头来只会弄巧成拙。

经历是一种财富,那就让我们学会时刻呵护自己的心灵吧,慢慢的成长,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前人的教导下,慢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期许着与自己的梦想更贴近些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1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16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得潇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己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sun doth move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 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后,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为他"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可以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说的"Thingsstanding thus unknown , shall live behind me !" 或许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象"to be, or not to be"这么严重,然而,要想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混沌的世界里做好??而不是做对??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第2个回答  2014-02-21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