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老师?

如题所述

  教师这职业庞大,教育从业人员更是庞大。学生多,老师多,也算正常。大学扩招了,生源参差不齐,大学生的道德与素质问题被提上日程,都是人多惹的祸。那么老师呢?老师是蜡烛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也随着学生的增加而增加,缺师资的学校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舍弃宁缺勿滥的优秀原则,只要面儿上过得去,这老师就让他当了。  我上学的时候,高中,省重点,全国名校。英语老师是大专生,我并不是看不起大专生,关键那学校在师资计划上明文规定至少大学本科,各项成绩优异,至少拿过两次奖学金。我那学校老师待遇好,各类大学毕业生都争着进,向来宁缺勿滥,不够基本规格连面试都没资格,这倒好,高三呢都,来了个大专生教英语。知道这也有原因,英语教学改革发起点,很成功,好的英语老师都跑去北京上海要么开研究中心要么挣大钱去了,学校英语老师奇缺,每年大量收编英语系人才却还是顾不住需求,放低门槛,就成了大专生都可以教高三。  一叶知秋。这么个名校还都因供需不协调而放低了门槛,想来其他学校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老师队伍数量增多质量减低,今儿个这学校学生闹事儿要换老师,明儿个那学校有老师犯了个什么事儿,教师没了烛光上那圈光环,完完全全成了糊口的职业。国家呢,给老师加工资,又在高级职称之上加了“特级”这么个称号这么个荣誉,用以区分优劣,让老师你追我赶的竞争,教学水平?撂一边儿吧。  我上师范,凭我的能力选择了个非师范专业,能在以后就业更拓展个门路。询问过周围人报考师范的缘由,还真应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反叛代表——韩寒在一篇《教师的问题》中所言:“像我上学的时候,周围只有成绩实在不行了,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师范。”如果成绩够自信,学文科的万会报一所非师范院校甚至名牌纯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而舍弃优秀的师范院校不顾。傻了吧叽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我有见到,万中无一。  话题扯到鲁迅身上,为什么做学生的不喜欢鲁迅?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从小学语文课本就开始了,小学生读《一件小事》,老师就讲:“这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伟大作品,揭示了××××的伟大意义……”。这么多个“伟大”下来,把一帮孩子给震了,写作文要模仿借鉴伟大作品,小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也就总那么几个套路。遗毒带到中学,懵懂的孩子有了点儿自己的想法,觉得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老师们却一再的说它好好好,究竟好在哪里,没办法让学生心服,逆反心理存在,那么个年龄段需要引导,越强制导致遗毒越深,对鲁迅产生厌恶情绪,上大学,步入社会,再没心思翻看鲁迅作品了。现在懂鲁迅的人更少,就设立了这么个作品研究项目,少部分人的更少一部分去研究,成果揭示给大多不懂的或者不想去懂得人,收效甚微。伟大化了的鲁迅就这么着独自伟大了。  谁的原因?老师的原因,教育的原因。师范生都开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很少人去上,去听的也是为了考试时候少忙活一点儿,学进去的人寥寥,应用全凭一腔爱心多去了解体谅学生。师范生又不负责,国家花费那么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学得好了的拍拍屁股走人,干什么的都有,反正就不干教师这一行。这一点,韩寒又说:“……而在师范里培养出一点真本事,或者又很漂亮,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人都不会选择出来做老师,所以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这话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实际情况还真就差不多。  看看现在教师这行当,有能力有爱心的大多都是老三届或者80年代毕业的那拨儿人,90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后,当老师的没几个出类拔萃的,即使是有,考研的风潮席卷教师行业,人往高处走,留不住哇。好多学校明令禁止在职教师考研,学校之间也在互相挖墙角,恶性竞争,私立学校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化,学生的选择广,教师的选择宽,退休教师被私立返聘,年轻骨干在某企业谋职……学校操心,家长担心,学生只能没心没肺的任凭安排,能喜欢得起来吗?  做工作要有心,还要有责任感,一直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腐化社会的一小块儿干净天地,不希望我是错的。教师,不仅仅是用于糊口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