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词歌赋、典籍等在古代是如何发布流传的啊?

古时候没有报纸,也没有书局、出版社之类的,比如李白、杜甫的诗集,李白杜甫写出来之后,通过什么途径大家耳熟能详的呢?是不是官府或民间也有相应的出版机构呢?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其实这就是古代的传播学问题,涉及的知识有很多,我也只能简单的说下:
  首先:古代是有报纸的。
  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出现于 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唐代的官报和宋代的邸报 ,这些报纸都有专门的发行机构。
  其次。关于诗词和书籍的传播其实就涉及到了古代的出版机构的问题:
  中国古代书籍的流传,最初是由人们辗转抄录,自抄自用;以后,有人抄书出卖,书籍开始成为商品。书籍的需求增多,就出现了以售书为业的书店。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有了印本书,正式的出版业也开始出现。唐代中业以后,在今四川、江苏、浙江、安徽、陕西、河南等地,从事雕版印刷的民间出版业已很普遍。唐代末期, 四川成都成为中国西部雕版印刷中心,刻书业非常兴盛,当时成都书店中出售的书籍,已大都是印本书。
  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最初只在民间流行,出版一些为市民广泛需要的历日、韵书、歌曲、小学字书和佛教经文等。直到10世纪30年代,即五代后唐时,政府才正式采用雕版印刷儒家经书,公元932~953年,先后刻印了12种经书及《经典释文》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由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这些书是由当时国家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兼出版机构——国子监主持刻印的,后世称为“监本”。
  宋代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很兴盛,中央出版书籍的机构除国子监外,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和校正医书局等也都出版书籍。地方的出版机构很多,各官署、州学、军学、郡学、县学和书院等都出版书籍。国子监出版的书籍允许民间出版业租版印行, 但要缴纳 “赁版钱”。地方租版印造的书籍,还规定必须在书前印明工料费和赁版费,以防书商随意抬高书价。对于民间出版的书籍,也采取了保护版权的措施,经出版者向政府申请即可得到保护。如发现有他人翻版, 就“ 追版劈毁,断罪施行”。 有的宋版书上刻有 “已申上司, 不许复版”等字样的“牌记”,可以说是书籍“版权页”的起源。
  因此古代的出版也是很发达的,至于一些诗词歌赋,有些是口头流传然后有人编撰成册发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3
很多途径啊
青楼(鱼玄机)、民间传唱(柳永)、诗社(明清比较流行)、文人士大夫宴会(滕王阁序,这是比较正式的方式)、抄录(出版发明前最常用的方法)、书社书肆(宋以后雕版印刷很发达)、科举之用(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科举考试都有向主考官递自己的诗或诗集)、官府采集(诗经,汉乐府,四库全书)、学派内部流传整理发布(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宋明理学等等)

李白杜甫应该以文人士大夫宴会为最主要的发布方式,然后民间流传传唱抄录青楼歌唱都有的。

每一个时代主要的方式都不一样,至于哪种方式为主各占都少比例,这涉及学术问题了,如果能搞明白你可以当真正的国学大师了
第2个回答  2010-07-13
代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言传身教,人云亦云(即模仿)等等,都是可以将知道的事传开了的。也没必要为此专门设个什么报纸、书局、出版社之类的。唐朝还有位著名诗人叫白居易,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我举了他的例子是想说明,当时的人他们的诗词只要有人知道并会念,且懂得其意就可以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了。
北宋词人柳永(柳三变),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所以你想得太天真了。
第3个回答  2010-07-15
1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后人补充的
2 李白的诗大多也是人们互相交流,然后大多人认同了就有人请 墙上 什么地方都可以
诸如此类 都可考
第4个回答  2010-07-13
名气 才气 运气 社会风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