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者的意思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⑵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⑶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⑷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⑸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⑺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⑼客何为者?(者:指人)
  ⑽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⑾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⑿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⑵言之,貌若甚戚者。
  三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
  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六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⑴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七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⑵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八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⑴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九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
  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⑵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十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⑴近者奉辞伐罪。
  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十一)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7
1.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3.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4.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汉书》
8.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9.轻狂 [frivolous]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10.虚假,不老实 [false]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通“诸”(zhū)。众多[many]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假借,借口 [pretext]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第2个回答  2013-10-17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